标签:
历史美食杂谈 |
分类: 舌尖上的四季 |
正月初七是“人日”,传说中盘古开天劈地之后女娲造人的日子。“天上一天地上一年”,十七、二十七分别为“大人日”和“老人日”,初七则为“小人日”。
人类的生日,自然会有许多民俗,吃面、吃七宝羹、登高等等,无不饱含着平安长寿、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我们这里把初七叫作“管小孩儿”的日子,是要吃饺子的,寓意将小孩儿包裹起来、保护起来。
女儿早已长大成人,但在妈妈眼里,多大都还是个孩子。因此,管小孩儿的饺子是一定要包的。苦于女儿不大喜欢吃饺子,就包她相对爱吃的鲜虾韭菜馅儿,再加点“小心思”—包点东西进去,为她开心、为圆我愿。
说起饺子里包东西,这只是除夕包饺子时才会有的习惯,除夕的饺子吃到“东西”,寓意着一年都会好运、有福气。最初的记忆,包在饺子里的是钱,确切地说是一分钱的硬币。原生家庭有四人,妈妈包饺子时一定会让我在“大苹果”(储蓄罐)里找出四枚硬币,当然越新越好,洗干净后交给妈妈,妈妈便仔仔细细地包进饺子里。
吃饺子的时候终于到了,本就属于稀有美味的饺子再加上钱的诱惑,我和弟弟那吃相用囫囵吞枣、狼吞虎咽等形容毫不为过。“硌牙了,钱……”弟弟吃到了钱,高兴地拿起牙间的钱,爸爸妈妈看着边笑边说:“好!”“好!”我则更加不服气地继续努力,吃没吃到真的想不起来了,只记得吃撑了。
又是一年吃饺子钱,明明包了四个硬币,吃到最后也只有三个,另一个哪去了?长腿跑了吗?直到刷锅时才发现静静地躺在锅底,故不做声的最后一分钱,真恨不得把它塞进饺子里,再吃一次,可惜已经没有饺子了。
除夕、饺子、包钱,愿望虽好,但钱毕竟不卫生。出于健康考虑,很快我们便弃而不用了。取而代之的陆续有大枣、糖块儿等等。但大枣颜色太过招摇,很容易就会被辨认出,从而失去那种神秘感,而糖块儿雪花般遇热即化,有时甚至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几经尝试,只有花生是最佳的“饺子钱”。
第一次去婆家过年,包饺子时让LG洗四个花生,公公得知缘由后,让儿子多洗几个,好家伙一下子洗了20个。果然,每个人都吃到了几个“钱”。不得不说,吃到“钱”的感觉真的是太好了,尤其是一口咬到“异物”的那种惊喜,似乎你就是天下最有福气的人,好运正在向你招手。
从此以后,除夕夜的饺子我们都会多包些花生,让家人都能吃上几个。最愿意看到他们吃到花生时高兴的样子,也最愿意听到那一声声“我吃着了”……
“管小人儿”的日子,味道和寓意都要好好管管家中的“大小孩儿”,鲜虾韭菜馅儿的饺子中,特地包了六个“钱”,仨人每人俩,取好事成双之意。女儿果然吃到了“钱”,不止一个,看着她开心的样子真的比自己吃到了都高兴。
包“钱”的饺子,吃出开心、吃出福气,吃没吃到都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