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旅游历史杂谈 |
分类: 游走千山万水 |
木渎古镇素有“园林之镇”的美誉,镇上最为著名、保留完好的明清园林就多达三十多座。众多的私宅园林中有一座被建筑学家称为园林“翘楚”,这就是严家花园。
严家花园本为清朝乾隆年间苏州名士沈德潜的寓所。提及沈德潜真可谓大气晚成,励志一哥,自22岁中秀才之后,一直置身科考,然而屡试屡败。年近花甲之时,决定远离伤心之地,于是选中木渎此居。冥冥之中,木渎兴许真的是风水宝地,几年之后,沈老先生便高中进士,仕途一路开挂,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从此,一生写下了40000多首诗的勤奋诗人乾隆与真正的大诗人沈德潜多次在时称“竹啸轩”内吟诗作对并留下段段佳话,其中一句“震泽无风起浪,何日见静波。”更是一语成谶,此为后话。
百年时光匆匆而过,沈氏家道中落,木渎望族钱氏钱端溪买下“竹啸轩”,因字中有一端字,故将私宅取名为“端园”。钱氏叠石疏浚,筑亭建楼,广植名贵花卉树木,将几近荒芜的老宅修葺一新,拥有“友于书屋”、“尚贤堂”诸胜,广邀名人雅士参观游玩,使得端园名声大噪。
频繁的社会动荡,钱氏家道势衰,不得不忍痛将祖宅售与当时木渎首富严国馨,台湾政要,曾出任过总统的严家淦先生祖父。严国馨购下端园,请名师重葺,保留原有建筑,设计了春夏秋冬四季花园,象征走过四季轮回,循环往复。
严国馨虽为木渎首富,但并无半点奸滑之气,反而乐于助人,并喜文弄墨,属典型的儒商。新宅竣工大礼上,98岁高龄的老母亲联想到园子里出过许多名人心生羡慕,便取名“羡园”,后严先生又托请帝师翁同龢亲赐墨宝题写园名,羡园从此蜚声遐迩,古镇至今还有一条大街以羡园为名。由于园主姓严,人们还是习惯于叫“严家花园”,从此一园二匾同悬。
优良的家风使得家运昌盛,严家不仅生意顺风顺水,子孙中更是人才辈出。前文中乾隆帝的一语“何日见静波”,150多年后,真的有一位静波先生诞生了,他就是严国馨之孙严家淦,字,静波,从小就在友于书屋苦读,聪颖过人,随蒋赴台后,曾出任三年总统。
严家花园的建筑园艺之美赢得了许多名人、大师的青睐,民国时期著名的建筑师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也曾多次实地踏勘并留下大量影像资料,为以后的恢复重建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从1728年沈德潜购置宅院历钱氏、严氏三族长达200多年的岁月中,这座园林中上演过无数个荣辱兴衰与喜怒哀乐,恰似中国历史进程的缩影。倔强的钱老先生誓死不离端园,幸运地躲过了太平天国的长矛大刀,羡园却没能躲过日军的战火,一代名园毁于一旦,令人扼腕长叹。
经过三年的重建,严家花园得以恢复原貌。中路为五进主体建筑,位于第三进的尚贤堂为苏州罕见的明式楠门厅,已有400多年历史。怡宾厅一侧的海棠花轿尤为抢眼,当年的气派程度大概不次于现在的奔驰宝马。园内的砖雕门楼上的雕饰人物花草动物无不玲珑剔透,栩栩如生。无论内容与形式都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网图,致谢原作)
相较于富丽堂皇的厅堂和极富墨香的友于书斋和海棠书斋,严家花园的园林建筑可谓楼阁厅轩廊榭应有尽有、丰富多彩,分布错落有致,无不透露出华美精致,就连脚下不显眼的卵石甬道都刻意拼出图案,寓意连升三级。巧妙栽植的四季花木将园区分成春夏秋冬四个不同的景区,移步换景易季,游园一周仿佛走过四季。当然,严家花园的四季更是各有其美,需适时欣赏品味。
严家花园的大气华美和精妙设计可谓无处不在,令人叹为观止,然而200多年来,从帝王到总统,从大儒到商贾,从名士到大师,无数风云人物从这里进进出出,园林与他们之间的那些跌宕起伏、悲欢离合则更令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