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舌尖上的四季 |
坦白地说,新场古镇并不算大,知名度也不很高,即便是上海本地人,别说来过,知晓的也不多。然而,它的确是一座千年古镇,历经风雨沧桑、朝代更迭、兵变动乱的摧残、洗礼之后,几经兴盛、沉浮,仍然得以完整地保留下来,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思考良久,答案一定是它,历史文脉的传承。
迄今为止,古镇尚存100多幢名、清、民国时期的古建筑完整地保留下来,并被列入历史保护建筑名单。这些古建筑整体保存完好,建筑构件、部件大多精雕细刻、工艺考究,无不体现出当时主人上乘的生活水准和良好的文化修养;
一座座古桥、石板桥既是水乡的组成部分,其本身又是小镇醒目的景致。桥头、桥身的石雕石刻,文化气息尽显;
马鞍水桥石驳岸是水乡最显著的建筑特色,新场古镇至今尚存十几座。其科学的设计、考究的造型以及相配套的系舟石等设施、部件,每一件、每一款、每一个小小的细节,在文物专家眼中都如获至宝,被称为“家门口的文物”;
曾经,古镇牌坊林立,出过多位举人、进士,他们又著书立说,因此名人名著颇多,一代一代,传承至今,小镇里更是走出了叶培大、唐有祺等多位两院院士,这对于一个只有十万人口的小镇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传奇,新场古镇“历史文化名镇”的称谓实至名归。
本以为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镇,1、2小时走马观花应该绰绰有余,大多数的攻略上也是这么说的。然而,走走停停,眼中、镜头中的古镇,一屋一门一窗、一桥一砖一石,都美的无可方物。深度探究,历史、文化、建筑、人文、风物,几乎每个方面都可以写成厚厚的专著,不得不放慢脚步换来的也只不过是管中窥豹。放慢脚步也付出了相应的代价,果真没有看遍小镇,留下了小小的遗憾。然而,我并没有甘心就此离开,饭店酒楼里饭菜的飘香提醒了我,于是,我决定留下来,品尝古镇的美食,不仅用眼睛,还要用味蕾加深对古镇的记忆,看看能不能寻得到小镇更多、更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底蕴。
与大多数旅游景区不同的是,新场古镇的商业气氛并不浓烈,路过、出入商铺时根本没有那种“热情洋溢”的强买强卖的现象,这反而令人更心甘情愿地去消费。
从洪福桥头走向河岸,我们来到了下塘区。之所以选择在这里用餐,是因为这里看上去风格更本土化、文艺气息更浓郁当然还略带温情浪漫。
一直生活在海边,餐餐离不开海鲜。然而,这里远离大海,走进几家店铺,所谓的鱼虾螺清一色是河鲜。一方水土一方人,入乡随俗,河鲜就河鲜吧,万一好吃呢?于是,就在店前,长廊之下的岸边,我们落座并点好了菜,一盘红烧黄鱼,一份凉拌松子马兰头。经过一下午的超负荷“运动”,LG大概是饿了,竟点了三碗米饭,显然是我一碗他两碗。
对着两岸东西好一阵“咔咔”,菜齐了。意外的是,定好的三碗米饭变成了一大碗,店员歉意地解释,三碗米饭正好一大碗,价钱可以省掉一元。原来如此。准备开动之时,颇感奇怪的是店员并没有撤离而是怔怔地看着我们,怎么回事?店员用她典型的吴侬软语道:“你们能吃得了吗?”望着满满的一大碗饭,这次轮到我们有些难为情,LG英雄般地说:“能吃了!”原来她是担心我们吃不完可以再换两个小碗饭。如此爱惜粮食的店员实在令人刮目相看。
满满的一大盘红烧黄鱼还加了好多河虾、螺丝,如果分别装盘,装上三盘也完全可以。浓汤赤酱,典型的杭帮菜,食材新鲜,味道鲜美。即便是吃惯了海鱼海味,眼前的河鲜也完全接受得了。
马兰头,一种野菜,镇上的大小饭店或凉拌或清炒或入汤,各家有各家的做法。我们选择了凉拌,焯水攥干佐松子及简单的调料拌匀,口感淡爽鲜嫩,除了开胃还有清热解毒、消炎杀菌、消肿止痛等功效。经过山水疾驰、舟车劳顿的我们,这样的一盘马兰头真的是好吃、应时应景应情。
初夏的水乡,夕阳西下的河岸,微风习习,水波粼粼,我们就这样沿河而坐,浅尝小酌。河鲜、山野的美味,我记住了;米饭,吃掉了,不剩一粒米。至于古镇的文化底蕴,是内敛好学的文风、血脉相传的历史、诚信本真的经商、淳朴尚俭的民风……
或多或少,我想我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