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历史文化 |
分类: 游走千山万水 |
南京,江苏省省会,拥有7000年文明史、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历史上曾有多个朝代在此建都,因此,又被称为六朝古都,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如同到了北京必去天安门,到了杭州必去西湖,在这些名胜古迹中,有一个地方,如果不去就等于白来南京,这就是中山陵。
中山陵,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坐落于南京紫金山钟山风景区内。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生前遗愿是效仿列宁以水晶棺保留遗体并葬于南京紫金山。
为完成先生遗愿,政府遂决定面向海内外悬奖征集陵寝设计方案,著名设计师吕彦直的设计赢得大奖。他设计的陵寝,依山势而建,主要建筑博爱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沿中轴线逐渐升高,将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和西方建筑精华相融合,气势恢宏,艺术价值极高,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陵。
特殊时期,虽然需要预约并严格按照预约时段入内,本以为参观者不会太多,但进入景区之后,还是被络绎不绝的人流所震撼。
中山陵的第一个主要建筑就是博爱坊,这是谒陵必经之处。四柱三间的牌坊,顶端镶蓝色琉璃瓦,横楣上的两个鎏金大字“博爱”为先生亲笔手书,牌坊由此得名“博爱坊”。由于寓意美好,参观者纷纷在此拍照留念。
走过牌坊就是墓道,长长的墓道两侧植苍松翠柏,郁郁葱葱,顿显庄严肃穆。墓道的尽头是陵门,陵门的上方石额刻有“天下为公”四个鎏金大字,同样是先生手书。
陵门后设碑亭一座。碑亭内原计划置放先生传记等方面墓碑,由于撰写碑文的汪精卫等人没能如期确定文稿,认为先生业绩非文字所能表达。因此决定不用碑文,采用如今所见碑刻形式。
对于中山陵,设计师吕彦直的细思巧妙无处不在。从牌坊到祭堂共有392级石阶,8个平台,象征着当时中国39200万同胞;由下向上仰视,只见台阶不见平台,有步步高升之意;而从上向下俯视 则只见平台,不见台阶,寓意平步青云,令人惊讶之余不禁啧啧称奇。
自下而上第六个平台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只仿铜狮子。狮子造型精美、结构巧妙、工艺精湛,口中所含圆球既可灵活转动又不会“脱口而出”,尤其狮子脚下的小狮子,萌宠般可爱。只可惜西侧的狮子圆球脱落了,小狮子也失踪了。
中山陵的主体建筑祭堂位于最高的平台上,同样的蓝顶白墙,庄重气派。三座拱门的门楣上分别刻着“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由张静江书写,正中“天地正气”四个大字则是中山先生手书。祭堂两侧,一对华表和铜鼎分置东西,使得祭堂更加恢弘大气。走进祭堂,正中央矗立着先生白色大理石坐像,仰视,令人肃然起敬。与之相连的就是墓室,先生遗体安放于铜棺之内,外部密封,上面是先生汉白玉卧像。墓室暂不对外开放。
站在高高的平台上向下望,钟山景区绿树成荫、郁郁葱葱,将整个中山陵显得更加静谧肃穆。中山陵自1929年落成至今近百年来,不知多少名人高官、黎民百姓走上过这高高的台阶拜谒先生。有谁能想见这样一座堪称近代第一陵的陵寝竟出自一位只有30几岁的年轻才俊之手,而这位才华横溢的设计师竟患有与先生同样的恶疾,陵寝尚未完工,生命便永远定格在36岁,令人唏嘘不已。
陵园广场寓意美好的孝经鼎, 设计精巧的音乐台,环绕着陵寝,构成难得的景观。
陵园路两侧,一棵棵高大的行道树绿意葱茏、参天蔽日,分外抢眼,这就是著名的法国梧桐。关于法国梧桐,有传教士引进之说,有中山先生倡导栽种之说,更有蒋宋爱情象征之说。虽然说法不一,但有一点是公认的,这条由近百年树龄的法桐装点而成的陵园路是南京最美的道路,是南京人心目中最引以为傲的绿色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