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游走千山万水 |
生活在大海边,面对浩瀚海洋,小的时候常常会有疑问,海的那边是什么样啊?在高度文明发达的今天,给出答案并非难事,甚至高兴起来漂洋过海去看看,也不过以小时计算而已。然而,在古代,面对缥缈无尽的大海,古人是否也会萌发同样的想法?他们曾经走进过海洋吗?他们会有办法漂洋过海吗?由大连博物馆承办的《风好正扬帆——中国古代航海科技展》,主办单位中国航海博物馆云集100多件中国千年航海科技藏品,记载并讲述着中国古代航海科技的辉煌。
早在几千年以前,古代先民就对浩瀚无垠、深不可测的大海开始了探索。出自《舟楫铭》的“相风视波,穷究川野。”,《诗经》中“相土烈烈,海外有截。”,《论语》中“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竹书经年》的“东狩于海,获大鱼。”等众多古老著名文献都清清楚楚地记载了先民们勇于探索、渴望航行的迫切心情。
机缘巧合之下,人们学会了刻木为舟。乘坐简单的木舟,终于可以在大海之上航行了。早期的航海,只能依靠岸边山峦、高塔来确定方位。之后,才学会用日月星辰的方位和出没时刻确定位置。有了日月相伴,夜晚也可以行船了。所造之船也随之日趋完善、设施日趋齐全、合理。
由于对太阳、北斗七星以及北极星的认识和和正确运用,特别是指南针发明后与日月星辰的配合使用,将航海中最关键的导航技术引领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先进的航海技术使航船驶向远洋成为可能、必然,也使制造大船成为大势所趋。由此孕育而生的福船、广船、沙船、鸟船便是造船业至高无上的献礼。千年造船史中,凝结着能工巧匠们高超技艺和智慧所诞生的橹、舵、帆、锚、榫钉、水密隔舱等都是中国原创,是对世界航海科技的杰出贡献。
四爪铁锚,两爪同时抓地,深深扎进泥土里,可使船舶更容易停稳,不易随流漂移。
由中国人独创的水密隔舱,500多年以后才由马可波罗带至欧洲。这种隔舱是在船舱之中用隔板舱分隔成为一个个相互独立的密封舱区,保证了船舶更具整体性,船体强度和抗沉性也增强。著名的泰坦尼克号豪华游轮正是由于加装了水密隔舱,才在下沉过程中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从而使700多人幸免于难。
登上简易的木舟,可以体验摇橹的乐趣。
航船越造越大,航程越行越远。次次航行、历朝历代、日积月累所精心测绘的海图、日志使航船好像被安装上了眼睛,可以躲暗礁、避风险,促成了郑和七下西洋的伟大航行。从此,海洋变通衢,中国人终于圆梦航海,可以驾驶航船漂洋过海,平安驶向任意想要到达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