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游走千山万水 |
首饰,顾名思义,指戴于头上的装饰品,后凡可以装饰人体各个部位的饰品,一并统称为首饰。早在史前远古时期,人们就已经学会将兽骨、兽齿、海贝等串于胸前、将羽毛插于头上以示装饰,这大概就是人类最早的首饰了。斗转星移,时光荏苒。今天,首饰的材质、类型、式样甚至用途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尤其女人,或多或少、或奢或俭地拥有首饰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凡人如此,皇宫深院里的女人,特别是王的女人,她们都有着什么样的首饰呢?由大连博物馆和江西省博物馆共同承办的《饰代风华——江西省博物馆藏明代王妃首饰精品展》以136件(组)馆藏精美的明代王妃饰物将谜底逐一揭开。
明朝(1368——1644年),封建社会后期的又一个强盛的时代。经济的繁荣催生了传统首饰的发展进入了高峰时期。如展览前言介绍,明代首饰集历代之大成,类型多样、造型丰富、工艺精湛,在中国古代可谓空前绝后,登峰造极。机构上,明朝廷一改历代由民间工匠制作的方式,集中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专门设立了内府银作局;材质上,除传统应用的黄金、翡翠、玉石之外,还增添了具有明显西域风格的各色宝石;工艺上,运用了累丝编织、錾刻纹饰、镶嵌珠宝等工艺。如此一来所制作出来的首饰黄金璀璨、珠光宝气、雍容华贵、熠熠生辉。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这是唐朝诗人白居易《长恨歌》中描绘发饰的诗句。无论翡翠、玉石、黄金,簪、钗向来是绾起青丝的“头等”饰物。而明代一举开创了以一副头面为单位,整体配套佩戴的先河。一顶金冠对称镶嵌55颗各色宝石,金丝细如发丝,与宝石交相辉映、镶宝石累丝掩鬓、龙凤呈祥金簪、串珠金围髻、殿内设神殿、人物的楼阁式金簪,构思巧妙、材质考究、工艺繁复精湛。比比皆是的龙凤图案,不仅寓意祥瑞,还象征着遥不可及的皇家贵气及森严的等级制度。未经雕琢的硕大的红蓝宝石与今天“4C”级别的相比究竟谁更吸引人呢?不禁令人眼界大开、叹为观止。
悬于耳畔的耳饰,黄金嵌有宝石、玉石、珍珠,玲珑剔透,流光溢彩;穿于纤指,的戒指,形态各异,精巧别致。这些首饰即便是今天也并不过时,完全可以戴得出,只是器物过重,得像王妃般安步缓行方宜。
项饰,那时的项饰以水晶、珍珠、玉石为主。一条由98颗水晶串成的水晶项链,水晶颗颗匀称圆润、无色透明、晶莹剔透,不知曾系于哪位王妃的粉颈,为其带来何等的华美。
“头上金爵钗,腰配翠琅玕。”曹植在《美女篇》中描写的玉佩,到了明代材质丰富上乘,做工精雕细琢,更显大气、华贵。这些玉佩、玉带,垂于腰间、裙琚之上、玎玎珰珰,与嬉闹欢笑之声响成一片。
明朝初年,朱元璋效法先人设立封藩制,江西境内先后封宁、淮、益王。几百年来,繁衍生息,子嗣众多,因此,发掘的藩王墓葬也众多。大量珍贵文物,包括诸妃饰物的出土,犹如打开了藩王妃的首饰盒。这些首饰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曾经是她们身份地位的象征、财富实力的比拼、荣耀宠爱的化身,见证了她们金屋锦衣玉石的奢华生活,深深地刻写下了她们的千娇百媚、灼灼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