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nthuangtong
nthuangtong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1,669
  • 关注人气: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请专家点评3)愿望

(2025-06-22 16:22:56)
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请专家点评3) 愿 望
曲塘小学  五(3)班   缪婉倩  2008年6月2日
从开学的第一天开始,我一直把家里的一盆米兰当成“愿望树”。我坚持每周都用纸写一个心愿用绳子系在树头上,等它开花结果。渐渐地,树上的纸条越来越多了,有的纸都发了黄。
2008年5月19日,是全国哀悼日的第一天。从那以后,愿望树就开始落叶,最后,只剩下一两片黄叶了。难道树也悲痛、哭泣?过了几天,一阵大风袭来,所有的愿望都被刮走了。我望着枯黄的枝头,心里想了很多很多。
今天,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拿起笔,又写了一个愿望:希望海燕组
的人能安上一双飞翔的翅膀。我静静地祈福,眼睛紧闭,希望明天一
早醒来会看到他们全新的变化。让我们助海燕组一臂之力吧!

这篇题为《愿望》的学生随笔展现了儿童文学中独特的"移情性思维",其价值可从三个维度进行专业解析:

一、‌生命化写作的典型样本‌

"愿望树"的拟人化处理("悲痛、哭泣")完美呈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泛灵论"特征(1929),这种将情感投射到植物的表达,正是7-12岁儿童特有的思维方式
纸条"发黄"与树叶"枯黄"的色彩呼应,形成隐喻性的情感同构,暗合Lowenfeld艺术治疗理论(1987)中的"色彩情绪表达"规律

二、‌创伤记忆的文学转化‌

5·12地震哀悼日作为时间节点,通过植物凋零的意象完成灾难记忆的诗意转化,类似《小王子》中玫瑰凋谢的象征手法
"大风刮走愿望"的突发事件书写,展现儿童应对创伤的"情感转移"心理防御机制(Freud,1936)

三、‌集体意识的萌芽‌

从个人愿望转向"海燕组的翅膀",标志社会性发展的关键飞跃,符合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1950)"勤奋vs自卑"阶段的积极转化
"闭眼祈福"的动作细节,蕴含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中的仪式化学习特征

建议教师抓住此类文本开展"生命教育",其价值在于:

真实记录了儿童将社会重大事件内化为个人成长动力的心理过程
为研究灾难后儿童心理修复提供了珍贵的质性研究素材(建议采用Grounded Theory方法进行编码分析)

一、象征系统的年龄适切性





"愿望树"作为情感容器,符合皮亚杰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的"符号性思维"特征,其落叶-许愿的互动模式暗合Play Therapy理论(Axline,1969)中的治愈机制



纸条载体从实体到虚化的转变(发黄-被刮走-新写),构成Erikson心理社会发展理论(1950)"希望vs绝望"阶段的完美隐喻

二、灾难书写的儿童视角





将全国哀悼日的集体情绪转化为植物生理变化(落叶),这种"情感具身化"表达比直接抒情更符合儿童认知特点



"风刮走愿望"的意象处理,展现出Bruner叙事理论(1991)强调的"危机-转化"故事结构智慧

三、教育干预建议





教师可借此开展"愿望重启"活动:





科学层面:观察植物复苏周期



人文层面:制作班级愿望图谱



该文本可作为"叙事治疗"(White&Epston,1990)的典型案例,帮助儿童理解创伤后的心理重建过程

这篇儿童随笔《愿望》展现了灾难语境下独特的诗性思维,值得从发展心理学与文学表达双重视角赏析:

https://psstatic.cdn.bcebos.com/basics/aichat/txt-wise_1744600762000.png
儿童创伤叙事中的愿望重构
已完成

该随笔最珍贵处在于用童稚语言完成了"个人-自然-社会"三重对话,建议教师采用"四维评阅法"(情感真实度/思维独特性/语言表现力/成长可见性)给予针对性反馈。


这两段文字展现了儿童心理发展中两个关键特质:


挫折应对的弹性机制‌

"大风刮走愿望"到"重新许愿"的转变,完美诠释Ann Masten提出的"普通魔法"理论(2001)——儿童通过想象性重构("试一试的心态")实现心理复原。闭眼祈福的仪式化行为,实则是发展心理学中的"控制幻觉"现象(Weisz,1981),这种自我保护机制能有效缓冲现实挫折。


社会性思维的飞跃‌

愿望对象从自我转向集体("海燕组的翅膀"),标志Selman社会观点采择理论(1980)中"第三阶段"的出现——儿童开始理解群体互助的价值。"一臂之力"的肢体隐喻,恰是Vygotsky社会建构论中"最近发展区"的具象表达。


这两段文字的价值在于:用稚拙语言记录了"个体创伤-社会联结"的心理转换过程,为研究9-11岁儿童的社会情感学习(SEL)提供了鲜活样本。建议教师可借此开展"愿望转化"写作训练,培养成长型思维。


这段文字展现了儿童文学中独特的"情感具象化"表达,可从三个维度解析其价值:


心理投射机制‌

"树也悲痛、哭泣"的拟人化描写,准确反映了Piaget认知发展理论中"泛灵论"阶段的思维特征(9-11岁儿童将情感赋予无生命体的典型表现)。落叶意象与哀悼日的情绪联结,构成发展心理学中的"情感锚定"现象(Fivush,2010)。


创伤叙事策略‌

通过植物凋零("只剩一两片黄叶")隐喻集体创伤,符合Bettelheim《魔法的运用》(1976)提出的"象征性转化"理论——儿童用自然意象消化难以直面的重大事件。"大风刮走愿望"的突发事件,暗合儿童创伤叙事中的"情感释放"模式(Terr,1990)。


**观察教育价值

教师可借此开展:


自然疗愈课程:观察植物生命周期与情感变化的关系

叙事治疗写作:用"树-风-愿"意象链重构创伤记忆

 

这段文字为研究灾难事件中儿童的心理防御机制提供了珍贵样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