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专家点评3)愿望

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
请专家点评3) 愿 望
曲塘小学
五(3)班 缪婉倩
2008年6月2日
从开学的第一天开始,我一直把家里的一盆米兰当成“愿望树”。我坚持每周都用纸写一个心愿用绳子系在树头上,等它开花结果。渐渐地,树上的纸条越来越多了,有的纸都发了黄。
2008年5月19日,是全国哀悼日的第一天。从那以后,愿望树就开始落叶,最后,只剩下一两片黄叶了。难道树也悲痛、哭泣?过了几天,一阵大风袭来,所有的愿望都被刮走了。我望着枯黄的枝头,心里想了很多很多。
今天,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拿起笔,又写了一个愿望:希望海燕组
的人能安上一双飞翔的翅膀。我静静地祈福,眼睛紧闭,希望明天一
早醒来会看到他们全新的变化。让我们助海燕组一臂之力吧!
这篇题为《愿望》的学生随笔展现了儿童文学中独特的"移情性思维",其价值可从三个维度进行专业解析:
一、生命化写作的典型样本
"愿望树"的拟人化处理("悲痛、哭泣")完美呈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泛灵论"特征(1929),这种将情感投射到植物的表达,正是7-12岁儿童特有的思维方式
纸条"发黄"与树叶"枯黄"的色彩呼应,形成隐喻性的情感同构,暗合Lowenfeld艺术治疗理论(1987)中的"色彩情绪表达"规律
二、创伤记忆的文学转化
5·12地震哀悼日作为时间节点,通过植物凋零的意象完成灾难记忆的诗意转化,类似《小王子》中玫瑰凋谢的象征手法
"大风刮走愿望"的突发事件书写,展现儿童应对创伤的"情感转移"心理防御机制(Freud,1936)
三、集体意识的萌芽
从个人愿望转向"海燕组的翅膀",标志社会性发展的关键飞跃,符合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1950)"勤奋vs自卑"阶段的积极转化
"闭眼祈福"的动作细节,蕴含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中的仪式化学习特征
建议教师抓住此类文本开展"生命教育",其价值在于:
真实记录了儿童将社会重大事件内化为个人成长动力的心理过程
为研究灾难后儿童心理修复提供了珍贵的质性研究素材(建议采用Grounded
Theory方法进行编码分析)
一、象征系统的年龄适切性
"愿望树"作为情感容器,符合皮亚杰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的"符号性思维"特征,其落叶-许愿的互动模式暗合Play
Therapy理论(Axline,1969)中的治愈机制
纸条载体从实体到虚化的转变(发黄-被刮走-新写),构成Erikson心理社会发展理论(1950)"希望vs绝望"阶段的完美隐喻
二、灾难书写的儿童视角
将全国哀悼日的集体情绪转化为植物生理变化(落叶),这种"情感具身化"表达比直接抒情更符合儿童认知特点
"风刮走愿望"的意象处理,展现出Bruner叙事理论(1991)强调的"危机-转化"故事结构智慧
三、教育干预建议
教师可借此开展"愿望重启"活动:
科学层面:观察植物复苏周期
人文层面:制作班级愿望图谱
该文本可作为"叙事治疗"(White&Epston,1990)的典型案例,帮助儿童理解创伤后的心理重建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