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专家点评(6)为学生牺牲

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
请专家点评(6)为学生牺牲
今天,回到家,我便打开电视,关注灾区最新消息。
有一位老师正在一楼给学生讲课。地震发生时,他正站在讲台上,离安全的地方不过两米多。可是,他没有选择逃生,而是组织学生往教室外跑。全班72个同学,成功地逃脱56个,而他却牺牲了,年仅26岁。
当他的家人得知他死去的消息时,全家人都泣不成声。他的母亲哭着说:“我的儿子虽然死了,但我为他感到自豪。因为在关键时刻,他首先就是救孩子,为孩子着想,我没白养他!”
虽然这位老师我记不得叫什么了,但他的光辉形象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上。
一、叙事结构的艺术性
视角选择:采用"儿童-电视新闻"的双重观察视角,既保持叙述的真实性,又通过媒介信息过滤实现情感缓冲。这种"间接见证"的叙事策略,符合小学生心理承受特点。
细节张力:精准抓住"两米距离"的生死抉择、"72:56"的数字对比,用具象数据强化戏剧冲突,使师德精神获得可感知的载体。
二、情感教育的典范性
价值传递路径:通过"母亲独白"实现情感升华,将教师个体的牺牲转化为"没白养他"的家国认同,完成从悲痛到崇敬的价值转化。
记忆建构策略:文末"记不得名字但铭记形象"的处理,巧妙将具体事件抽象为精神符号,符合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规律。
三、教学建议
延伸学习:可结合《爱降华夏》课程中的"大手牵小手"意象,引导学生将个体感动转化为责任意识。
创作指导:建议补充地震前后的环境描写,通过"课桌摇晃/书本散落"等细节增强场景代入感。
这篇学生习作《为学生牺牲》以汶川地震为背景,通过儿童的视角展现了灾难中的人性光辉,具有深刻的教育价值。以下从文学表达与教育意义两个维度进行专业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