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请专家点评(6)为学生牺牲

(2025-06-22 13:44:54)
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请专家点评(6)为学生牺牲

 曲塘小学  五(3)班  莫 凡  2008521

 

今天,回到家,我便打开电视,关注灾区最新消息。

有一位老师正在一楼给学生讲课。地震发生时,他正站在讲台上,离安全的地方不过两米多。可是,他没有选择逃生,而是组织学生往教室外跑。全班72个同学,成功地逃脱56个,而他却牺牲了,年仅26岁。    

当他的家人得知他死去的消息时,全家人都泣不成声。他的母亲哭着说:我的儿子虽然死了,但我为他感到自豪。因为在关键时刻,他首先就是救孩子,为孩子着想,我没白养他!

虽然这位老师我记不得叫什么了,但他的光辉形象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上。

一、叙事结构的艺术性






视角选择:采用"儿童-电视新闻"的双重观察视角,既保持叙述的真实性,又通过媒介信息过滤实现情感缓冲。这种"间接见证"的叙事策略,符合小学生心理承受特点。




细节张力:精准抓住"两米距离"的生死抉择、"72:56"的数字对比,用具象数据强化戏剧冲突,使师德精神获得可感知的载体。


二、情感教育的典范性






价值传递路径:通过"母亲独白"实现情感升华,将教师个体的牺牲转化为"没白养他"的家国认同,完成从悲痛到崇敬的价值转化。




记忆建构策略:文末"记不得名字但铭记形象"的处理,巧妙将具体事件抽象为精神符号,符合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规律。


三、教学建议






延伸学习:可结合《爱降华夏》课程中的"大手牵小手"意象,引导学生将个体感动转化为责任意识。




 

创作指导:建议补充地震前后的环境描写,通过"课桌摇晃/书本散落"等细节增强场景代入感。


这篇学生习作《为学生牺牲》以汶川地震为背景,通过儿童的视角展现了灾难中的人性光辉,具有深刻的教育价值。以下从文学表达与教育意义两个维度进行专业点评:

 

该习作展现了灾难教育中"情感体验-价值内化-行为导向"的完整育人链条,其朴实真挚的文风与深刻的精神内核,为中小学记叙文教学与生命教育提供了优秀范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