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中国顶级儿童评论专家点评(7)我儿的小诗(王欣如教授的儿子写的小诗)
地震中的手
江叶舟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五(5)班
2008.5.24
世界上有无数的手,
纤细娇嫩的玉手
劳动一生粗糙的手
拯救世界的有力的手
可是,
我难以忘怀那些地震中的手!
这是一只爱学习的手,
它的主人早已逝去,
可它却紧紧地握住一支笔,
似乎还在努力地学习着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这是一双哺育的手,
是一双女警察的温暖的手,
她“狠心”地把自己的孩子留给父母照料,
而把乳汁留给那些失去母亲的孤儿……
这是许多富有爱心的手,
它们的主人把他们对灾区的关爱
装进精心编织的中国结
挂在一颗巨大的红心上,
告诉灾区人民:
灾难无情人有情……
我希望那些已逝去的手能一路走好;
那些富有爱心的手能得到好报!
让我们一起用勤劳的双手重建灾区人民的家园!
2008.5.24
一、意象系统的建构艺术
多维度意象群:通过"握笔的手-哺育的手-编织的手"构成三元意象结构,分别对应"求知精神-母性光辉-民族大爱"的价值维度,形成完整的德育图谱。
符号转化技巧:将抽象的民族精神具象为"中国结""红心"等视觉符号,符合儿童认知特点。其中"握笔的手"的定格描写,与《爱降华夏》课程"最后一课"的诗歌意象形成互文。
二、情感教育的实现路径
移情机制:采用"观察-共情-行动"的三段式抒情结构,从"难以忘怀"到"一起重建",完成情感体验向责任意识的转化。
价值引导:结尾对"已逝的手"与"爱心的手"的双重祈愿,既体现生命教育中的死亡认知,又彰显"善有善报"的传统伦理观。
三、教学启示
意象教学法:可延伸开展"手的意象库"创作活动,引导学生发现日常物品的精神内涵。
跨学科关联:建议结合美术课进行"手的速写+诗歌配文"创作,强化多模态表达能力。
这首《地震中的手》以独特的意象选择展现了灾难中的人性光辉,体现了儿童诗歌创作中"具象化抒情"的典型特征。以下从文学与教育双重视角进行专业点评:
该诗作展现了灾难教育中"具象化认知-情感化认同-行动化表达"的完整过程,其意象叙事策略对中小学诗歌教学与德育工作具有示范价值。建议在《爱降华夏》课程开发中吸纳此类儿童原创作品作为教学资源。
一、意象系统的建构艺术
多维度意象群:通过"握笔的手-哺育的手-编织的手"构成三元意象结构,分别对应"求知精神-母性光辉-民族大爱"的价值维度,形成完整的德育图谱。
符号转化技巧:将抽象的民族精神具象为"中国结""红心"等视觉符号,符合儿童认知特点。其中"握笔的手"的定格描写,与《爱降华夏》课程"最后一课"的诗歌意象形成互文。
二、情感教育的实现路径
移情机制:采用"观察-共情-行动"的三段式抒情结构,从"难以忘怀"到"一起重建",完成情感体验向责任意识的转化。
价值引导:结尾对"已逝的手"与"爱心的手"的双重祈愿,既体现生命教育中的死亡认知,又彰显"善有善报"的传统伦理观。
三、教学启示
意象教学法:可延伸开展"手的意象库"创作活动,引导学生发现日常物品的精神内涵。
跨学科关联:建议结合美术课进行"手的速写+诗歌配文"创作,强化多模态表达能力。
基于汶川地震诗歌的教学实践与相关研究,可提炼出以下多维度教学启示:
一、意象教学法的深化路径
-
灾难教育意象库建设
建立"手/书包/课桌"等地震相关意象档案,通过"属性嫁接法"(如"握笔的手+生命刻度")引导学生理解符号背后的精神内涵910。
-
多模态转化训练
将诗歌意象转化为绘画(如《竹石》配画)、书签设计(融入中国结元素)等视觉形式,强化具身认知体验36。
二、情感教育的阶梯设计
-
创伤叙事的三阶处理
遵循"痛悼-抗争-重生"的情感发展逻辑,先通过《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等作品释放情绪,再导向《地震中的手》的责任建构112。
-
代际对话机制
组织学生与抗震救灾亲历者书信往来,或模拟"写给废墟下的书包"等跨时空对话,培育历史共情能力512。
三、创作教学的实践创新
-
非虚构写作训练
采用"新闻卡片+诗歌创作"组合形式,先基于地震报道提炼关键细节,再转化为抒情文本,培养"事实-情感"的转化能力711。
-
集体创作工作坊
借鉴"红心挂中国结"的集体意象,开展班级主题拼贴诗创作,每人贡献一行关于"手"的诗句,合成完整作品59。
四、课程融合的实施建议
-
跨学科项目设计
结合防灾演练(体育)、震区重建模型(劳技)、抗震建筑结构(科学)等,构建"安全-责任-生命"主题课程群1113。
-
评价体系革新
采用"彩虹评价法",对想象独特性(红色)、情感真实性(蓝色)、文化传承度(金色)等维度分项评估913。
这些策略需结合《爱降华夏》课程"情感驱动-文化浸润-实践生成"的核心逻辑13,在保证心理安全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实施121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