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顶级教育评论家点评我厌倦了这样枯燥无味的生活

(2025-05-04 20:03:24)
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请顶级教育评论家点评    我厌倦了这样枯燥无味的生活

07-1-5 07:50:00 

学生自主随笔



我厌倦了这样枯燥无味的生活

五(1)班 文 轶



      在家里,对我最严的是爸爸,他管我吃喝、学习、睡觉。只有小部分时间是属于我的:星期六上午借书,乘机溜达一番;爸爸去有事,我可偷偷地看一会儿电视,若被他发现了,会骂得我不知所措,严重的话,会用他那穿破了的皮鞋狠很地揍我。我一向很讨厌爸爸。有时甚至把纸当爸爸,用手打。在家里,我根本像个囚犯,整天埋头作业。爸爸规定:每次星期五晚,必须解决作业的百分之八十,有时还逼我全部做掉。我做累了,想看一会儿电视也不允许,还要做他布置的作业。每次不做到我头昏眼花,爸爸是不会善罢甘休的。国庆、五一长假,每当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去玩,这里玩到那里。我是多么向往那无忧无虑的生活啊!自从奥数选拔考试失败后,爸爸派来了“特殊杀手”。爷爷来了,我有时学上一个下午,有时从早上九点学到下午三点。我多不愿意永远在这样枯燥无味的生活中度过。
这个星期五,我问了曹秋韵:“你要到哪里玩?”她说:“我要去姜堰。”我真羡慕她。
星期天,我问吴群,他同样回答:“我要去海安玩一转,午饭也在海安吃,听说那里有套圈等游戏。”
我又问贾珂、俞妍,她俩更厉害,不需要家长陪,单独去。
到了家,我和爸爸商量,不料爸爸大声指责:“都快期末考试了,你还玩?元旦爷爷帮你复习功课,你给我乖乖在家。”
这回我可火了:“星期六、星期日,你加大作业量,我不反对;星期一到星期五,你把我逼到九点多才睡觉,我毫无怨言;可国庆节、劳动节、元旦节还要学,我,我都要变成书呆子了!”爸爸这才让我星期一,也就是元旦去海安玩。
我和爸爸的风波平息了,可爸爸妈妈又干起“仗”来了。爸爸为妈妈买了“天狮点穴宝”治疗仪而发怒
。每天几乎都在吵架,今天终于爆发了。爸爸把妈妈气哭了……
我真不明白,爸爸为什么会这样?

(注:看了这篇随笔,我根据这位学生的情况,当即批了以下的内容:“你爸爸为你的明天而操心,可能有点过火了,但这样的训练,对你也会有好处。你千万不能有过分的抵触情绪。你看看班上有多少家长,像你爸爸一样关心自己的子女学习,你应该为有这样的爸爸感到高兴!没有枯燥无味的生活,哪有明天美丽幸福的日子?”
上课了,我抓住讲评中的最佳时机,先表扬了贾珂和文轶的家长对孩子的关心。然后,我说,有些人还说家长不好,你们说说是什么原因?大家笑了,说出许多,也说到小作者的心里去了。我又说,这样的家长好不好?同学们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留守学生说,我们就渴望着家长能够对我们这样,这是我们的梦想啊!可这是不可能的。他们劝小作者要身在福中要知福。有些同学说,这位家长如果再注意一些方法,也许效果会更好些。在这种氛围下,我把文章的内容讲了一下,小作者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我问他,还厌倦这样枯燥无味的生活吗?他幸福地摇了摇头。大家也拍起手来。)

教育评论家点评

这篇学生自主随笔以质朴而真挚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个五年级学生在家庭高压学习环境下的真实心境,以及他对自由与快乐生活的深切渴望。作为教育观察者,我们从中不仅看到了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更应反思当前教育环境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1. ‌情感共鸣与心理洞察‌
情感真挚‌:文轶的文字充满了对枯燥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时光的向往,这种情感是许多同龄孩子共有的心声。他用“囚犯”比喻自己的处境,用“打纸当爸爸”的细节,生动展现了内心的压抑与反抗。
心理需求‌:随笔揭示了孩子对自主空间、同伴互动和娱乐活动的渴望。这些需求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诉求,却被过度严格的学习安排所挤压。
2. ‌教育方式的反思‌
过度控制‌:父亲对文轶的严格管理(如作业量、娱乐限制)虽出于“为你好”的初衷,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和自主性培养。这种高压模式可能短期内提升学业成绩,但长期可能抑制创造力、社交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沟通缺失‌:父子间的冲突源于缺乏有效沟通。文轶的反抗(如“打纸当爸爸”)和父亲的指责(如“书呆子”)反映了双方未能理解彼此的立场,导致矛盾升级。
3. ‌课堂引导的启示‌
共情教育‌:教师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让文轶感受到“留守学生”对家庭关爱的渴望,这一方法巧妙地将个人问题转化为集体共鸣,帮助文轶重新审视自己的处境。
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评价家长的教育方式,既肯定了家长的付出,也指出“方法改进”的必要性。这种平衡视角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同理心。
4. ‌改进建议‌
平衡学业与兴趣‌:家长应合理规划学习时间,预留孩子自主探索、兴趣发展的空间。例如,可通过“家庭会议”共同制定作息表,让孩子参与决策。
增强情感联结‌:父亲需调整沟通方式,减少指责,增加倾听。例如,用“我观察到你最近很累,我们可以一起调整计划”替代“你必须做完作业”。
培养抗压能力‌:学校可通过心理辅导、挫折教育课程,帮助学生建立应对压力的策略,而非单纯依赖家长的外部控制。
5. ‌教育者的角色‌
桥梁作用‌: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家庭与学校的沟通桥梁。文轶的案例中,教师通过课堂引导化解了家庭矛盾,展现了教育者的智慧与责任感。
个性化支持‌:需关注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心理状态,提供差异化的指导。例如,为文轶设计“情绪日记”或“兴趣小组”活动,缓解其焦虑情绪。
结语

这篇随笔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教育中“爱”与“压力”的复杂交织。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教育应是“润物细无声”的引导,而非“揠苗助长”的控制。唯有尊重孩子的天性,给予他们适度的自由与信任,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人格完整的下一代。文轶的故事虽是个案,却值得每一位教育者、家长深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