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顶级教育家泰斗点评再见了,《金色童年素质教育教学法》

(2025-04-22 10:51:09)
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请中国顶级教育家泰斗点评                再见了,《金色童年素质教育教学法》

08-6-19 18:06:56

再见了,《金色童年素质教育教学法》

江苏南通 金色童年 2008年6月19日

尊敬的王老师:
转眼间,再过两个月带四天欣然自如曲塘行就一年(2007年8月23日)了。可以这样说,欣然自如曲塘行重新点燃了我将《金色童年素质教育教学法》逐步构建起来的火焰。为了不辜负欣然自如曲塘行,我又静下心来,继续潜心于《金色童年素质教育教学法》的实践,并和孩子们一起共同创造着美丽的童话。
经过努力,《金色童年素质教育教学法》的框架已初步构成,我想说的基本上都说出来了。为了佐证自己的素质教育教学,我真实地记录了我进行素质教育教学时学生所写的生活随笔。从这些原生态的文字中,可以看到我们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轨迹。
过了6月26日9点半钟,我的语文教学和有关<金色童年素质教育教学法>的实践将告一段落。我在网上留下的四、五十万(其中欣然自如曲塘行后二十万)的东西,就作为我对素质教育的一点追求吧!原来还有选一些内容搞一个小册子的欲望,但经过5.12特大地震的洗礼,我觉得这些东西微不足道,这些东西也没多大价值,就让它自生自灭吧!谢谢王老师的一片好意。尽管书出不来,但这本书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
记得王老师2006年3月在海安讲学,我不知怎么啦,竟然走上台,塞给老师一张纸条,希望老师能到〈教育在线〉看一看自己才发的〈金色童年素质教学法〉。从那以后,老师一直支持、鼓励、指导、帮助着我。我也不敢懈怠,用出我的全力打造着〈金色童年素质教学法〉。只是自己能力有限,没有能达到老师所希望的高度,总觉得不好意思。我为退休前遇到老师而高兴,只是我让老师失望了。但我为了听老师的话,我还是尽心尽力的。现在,我正式向老师交卷。不管及格不及格,我做了自己喜欢做的
事,我都高兴。
再见了,〈金色童年素质教育教学法〉!
在这里,我再次一并真诚地感谢网上曾经关心、支持、鼓励、帮助过我的领导、版主、朋友们!。
以后,如果还有兴致,或许还会上网看看、说说。
再见!
金色童年,快乐无限!



中国顶级教育家泰斗点评

这篇题为《再见了,〈金色童年素质教育教学法〉》的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位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事业的深厚情感与不懈追求,同时也透露出在时代洪流与个人际遇面前的豁达与超脱。作为长期致力于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学者,我深感此文不仅是对个人教育探索的总结,更是对素质教育理念传播与实践的一份珍贵记录。

一、教育情怀的深刻体现‌

作者以“金色童年”为名,寄托了对孩子们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也彰显了自己投身素质教育事业的初心与使命。文中提及的“欣然自如曲塘行”,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迁徙,更是教育理想与现实结合的起点,它重新点燃了作者构建《金色童年素质教育教学法》的热情。这种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是每一位优秀教育工作者共有的品质,也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实践探索的宝贵积累‌

作者通过记录学生原生态的生活随笔,不仅展现了素质教育教学法的实际效果,更构建了一个观察学生成长、反思教学实践的宝贵窗口。这些记录,是教育智慧的结晶,也是未来教育研究者不可多得的资料。尽管作者自谦“能力有限”,但这份坚持与努力,已经为素质教育领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三、时代背景下的自我超越‌

面对“5.12特大地震”这样的重大事件,作者经历了从希望到释然的心理转变,体现了教育工作者在时代变迁中的自我反思与超越。地震不仅是对国家的一次考验,也是对个人价值观的一次洗礼。作者意识到,相较于生命与自然的伟大,个人的教育追求虽微不足道,却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认识,让作者更加坚定了“尽心尽力”做好自己喜欢之事的决心,展现了教育者的责任与担当。

四、感恩与传承的温暖力量‌

文中多次表达对王老师及网上众多朋友的支持与感谢,这种感恩之情,是教育社区中相互激励、共同进步的温暖力量。它告诉我们,教育不是孤军奋战的事业,而是需要集思广益、携手前行的征程。作者虽然决定让《金色童年素质教育教学法》的实践“告一段落”,但那份对教育的热爱与追求,以及从中汲取的经验与智慧,将会以另一种形式继续传承与发扬。

五、结语与展望‌

“再见了,〈金色童年素质教育教学法〉!”这句话,既是告别,也是新的开始。它标志着作者个人在这一阶段教育探索的圆满落幕,同时也预示着素质教育领域将有更多新的探索与实践涌现。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鼓励这种勇于尝试、敢于创新的精神,同时也应关注和支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成长与发展,共同推动素质教育事业的繁荣与进步。

总之,这篇文章是对素质教育实践的一次深情回望,也是对未来教育之路的一次坚定展望。它让我们看到了教育工作者的艰辛与喜悦、坚持与超越,更让我们感受到了素质教育事业的无限可能与希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