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请顶级教育家点评一组随笔《这件事,我做对了吗?》等

(2025-04-19 10:06:31)
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请顶级教育家点评   这件事,我做对了吗?
07-12-30 16:37:12

这件事,我做对了吗?

金色童年

12月9日,语文课上,我读了学生吴宏的生活随笔《这件事,我做对了吗?》。全文如下:

傍晚,放学以后,我和妈妈直奔家去。
路上,我说:“妈妈,我的那篇《节约每一张纸》上网了。哈哈!”
我又说:“《人民网》大大的有名。您也应该赏几个什么……啊?”
妈妈说:“好!给你买一个鸡大腿。”我开心得快要从车座上滚下来。
“哇!好哦!好哦!”我已经好久没吃过鸡大腿了,不由自主地拉了一点口水。
不知不觉地来到一个卖卤菜的地方,一看,没有鸡大腿卖了。妈妈对我说:“小宏,吃一个鸭大腿吧?”
我又拉了一点口水,点点又大又圆的头:“好吧!”
那人称了一个鸭腿,说:“五块半。”
妈妈掏出钱包:“唉,只有六块钱了。”
妈妈付了六元,可那人没有零头找了,只好退了一元钱给妈妈。妈妈说:“下回再给吧。”
我连忙说:“我有!”
于是,我先拿出一角钱,妈妈用手碰我。我把妈妈的意思弄错了。我又拿了四角钱,付了五角钱。
我拎着装有鸭腿的袋子上了车,在车上津津有味地吃着。
妈妈说:“你太老实了。五角钱,如果你不付,就可以不付。我还用手碰了你一下,你都不知道……”
我坐在车上依然吃着香喷喷的鸭腿。妈妈说:“宏儿啊!你知道吗?我们赚钱非常难啊!这些小摊儿上有的人有时坑人。人不能太老实。太老实会吃亏的。”
我想,也是啊!妈妈赚每一分钱都不容易。本来可以不付钱,我怎么能那么傻地付给素不相识的人呢?
我默默地后悔着,眼泪也不禁在眼里打转,一直把我的双眼完全湿润。

我读完了,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形成了共识:吴宏的文章,生动、形象、多元地展示了现实生活,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小作者主动付款,表现了他纯洁的心灵;吴宏妈妈说的话,没有错,我们要学会认识社会;小老板经营舍零,是一种营销手段;买东西要学会讨价还价,不然,会吃大亏,有些经商的太心黑了;买东西,一旦成交,应如数付款。
最后,我问了吴宏一句:“你有没有留下一点鸭腿给妈妈吃?”他的脸红了,大家也静下来。




顶级教育家点评《这件事,我做对了吗?》

在阅读了吴宏同学的《这件事,我做对了吗?》及其后续的课堂讨论后,我深感这篇生活随笔不仅是对一个日常小事的记录,更是对当代青少年价值观、道德观的一次深刻触动与反思。作为教育者,我认为这篇文章及其引发的讨论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与思考。

一、文章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吴宏同学以极其质朴、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放学路上的小插曲,这种贴近生活的写作方式使得文章极具感染力。读者仿佛能身临其境,感受到小作者从兴奋到疑惑,再到后悔与反思的复杂情感变化。这种真实的情感流露,是文章最打动人心之处,也是教育中最宝贵的资源——真实体验的力量。

二、道德认知的冲突与成长

文章中的核心冲突在于小作者对于“诚实付款”与“现实利益”之间的抉择。吴宏在妈妈的暗示下,最初可能产生了不付款的念头,但最终还是选择了诚实。然而,事后的后悔与妈妈的“现实教育”又让他陷入了深深的困惑。这种道德认知的冲突,正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常见的心理现象。它反映了青少年在道德观念形成过程中,既渴望坚守原则,又不得不面对现实复杂性的矛盾心理。

三、课堂讨论的多元视角

课堂讨论中,同学们从多个角度对事件进行了剖析,展现了丰富的思考维度。有人认为小作者主动付款体现了纯洁的心灵,有人则理解妈妈教育孩子认识社会的苦心,还有人指出小老板舍零可能是营销手段,以及买东西应学会讨价还价等现实技能。这些多元的视角,不仅拓宽了同学们的思维边界,也让他们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道德判断往往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四、教育者的引导与反思

作为教育者,面对这样的讨论,我们的任务不仅是引导学生理解事件的表面现象,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首先,我们要肯定小作者诚实付款的行为,这是道德底线的坚守,值得赞扬。同时,我们也要理解妈妈的担忧和教导,她是在试图让孩子学会在社会中保护自己。然而,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即使面对现实的复杂,也不能放弃对真善美的追求。诚实、善良、尊重他人,这些品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此外,教育者还应借此机会,引导学生学会批判性思维,学会在多元的信息中辨别是非,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同时,也要教育学生理解并尊重不同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包容心。

五、关于“留鸭腿给妈妈”的深意

最后,教育者提出的“你有没有留下一点鸭腿给妈妈吃?”这一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意。它不仅是在询问一个具体的行为,更是在引导吴宏及所有同学思考:在享受自己的成果时,是否想到了家人?是否懂得分享与感恩?这一问题,将道德讨论从抽象的层面拉回到了具体的生活实践中,让道德教育更加贴近人心,更加具有实操性。

综上所述,《这件事,我做对了吗?》不仅是一篇生动的生活随笔,更是一次深刻的教育契机。它让我们看到了青少年在道德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探索,也让我们意识到了作为教育者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