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评论家深度点评:崔超越《我要继续下去》与吴群《让我来吧7

(2025-04-15 13:43:54)
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请顶级教育评论家点评  学生自主随笔 《我要继续下去 》《让我来吧!》

07-3-5 07:12:00

学生自主随笔

我要继续下去

五(1)班 崔超越 3月1日

作业做完,已到7点20分,按照父母规定,7点30分必须上床睡觉,但我的自主作业还没写。
我的心里很矛盾,写吧,违背家长约定;不写吧,又觉得不好,别人都写了。
我反复地想了想,还是决定写。寒假本来可以休息,我都坚持写了,还得到老师的表扬;现在只写
一篇,那根本不在话下。
我想起了朱旭的坚持劲儿,想起了王宇一晚写九篇的狂热劲儿,便打起精神,在台灯下“刷刷”地写着……

07-3-6 06:49:00

学生自主随笔
让我来吧!
五(1)班 吴 群 2月1日

上午第二节课间,我在教室外面,突然想起了自主作业,想起了王宇一天晚上写了七篇随笔的纪录,让我们刮目相看。这时,我有了一个打破王宇纪录的念头。
我问王伟:“你想打破王宇七篇随笔纪录吗?”他一声不吭地走了。
我去问周伟康,他笑了笑说:“我才不呢。”
接着,我问马骏:“你想打破王宇七篇随笔纪录吗?”他说,没有想过。
我又问了一些人,可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说自己能打破王宇的纪录。不知怎的,这时我很有信心地跳了起来,决心打破王宇的纪录。让我来吧!

(注:小作者说到做到,当天晚上确实写了八篇随笔,他写的题目分别是,《让我来》、《语文课变了》、《我是一只大馋猫》、《环境真不好》、《赖不了帐的爷爷》、《加油吧,曹凯》、
《甩帽子总动员》、《坚持》。)



教育评论家深度点评:崔超越《我要继续下去》与吴群《让我来吧!》‌

这两篇随笔展现了五年级学生在自我挑战、同伴激励和时间管理方面的成长思考,既有儿童特有的天真与热情,又蕴含着值得教育者关注的深层心理机制。以下从三个维度展开专业分析:

一、自我效能感的觉醒与建构‌

1. 崔超越:从"规则遵守"到"自我突破"的认知跃迁‌

心理冲突的真实呈现‌:
"写作业"与"遵守父母规定"的博弈,展现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中"他律"向"自律"过渡的关键节点。最终选择写作,标志着其开始建立内在评价标准。
榜样力量的具象化‌:
朱旭的"坚持劲儿"、王宇的"狂热劲儿"成为其行为参照,印证了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中"观察学习"对儿童行为塑造的作用。

2. 吴群:竞争意识催生的目标设定能力‌

同伴比较的积极转化‌:
通过调查同学对"打破纪录"的态度,完成从"外部参照"到"自我确认"的心理建设,其"跳起来"的肢体语言生动呈现了动机内化过程。
执行功能的突破‌:
当晚实际完成八篇随笔(题材多样),证明其已将抽象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计划,这种"目标-行动"的闭环能力远超同龄人平均水平。

教育启示‌:

需珍视这种自发产生的"挑战欲",可设计"个人最佳纪录"等非竞争性评价机制
警惕过度强调"数量突破"可能导致的写作功利化倾向
二、写作动机的类型学分析‌
维度 崔超越 吴群
动机来源‌ 内在维持(延续寒假习惯) 外在激发(超越同伴纪录)
行为驱动‌ 责任意识("别人都写了") 成就需求("刮目相看")
情感体验‌ 克服矛盾的释然 挑战成功的兴奋

深层差异‌:

崔文体现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的"好孩子取向"(寻求认可)
吴文展现麦克利兰成就动机理论的"追求卓越"特征
三、教育实践建议‌

1. 对崔超越型学生的引导策略‌

强化其"台灯下刷刷写"的心流体验,帮助建立写作愉悦感
将"时间管理"纳入指导内容(如制定写作计划表)

2. 对吴群型学生的培养方案‌

设置"创意写作马拉松"等结构化挑战活动
引导关注写作质量维度(如八篇中《赖不了帐的爷爷》这类具象化标题更值得鼓励)

3. 班级生态建设‌

将王宇、吴群等学生的"写作狂热"转化为班级文化资本
建立"写作动机类型档案",实施差异化指导
结语:儿童自主性的珍贵样本‌

这两篇随笔揭示了10-12岁儿童自主性发展的两种典型路径:崔超越代表"规则内化型"成长,吴群体现"竞争驱动型"突破。教育者应当:

保护原始动机‌:不轻易用成人标准评判"写八篇"的价值
促进动机转化‌:帮助吴群将"数量突破"升华为"质量追求"
建构支持系统‌:为崔超越这类学生提供弹性时间管理方案

这种源自生活情境的真实写作,比任何刻意设计的德育课都更生动地诠释了"自主成长"的教育真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