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中国顶级教育家泰斗倾情点评年轻的同事们及朋友们与我的交流的文字
(2025-04-15 11:36:58)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
请中国顶级教育家泰斗倾情点评年轻的同事们及朋友们与我的交流的文字
字字句句,点点滴滴,都是心血,全是真情
06-9-5 13:37:00 |
打发岁月
读黄老的帖子好感动.
2006-9-25
10:23:00
谢谢家长对我网上帖子的评价。
我是一个最普通的人。我既然做了教师,就要对家长的孩子负责,尽自己最大努力,把学生教好。几十年来,我不断摸索着,总结了一些自己的经验。其实,还是很幼稚的,姑作“敝帚自珍”吧!
谢谢!过奖了。我做得还不好。
2006-10-18 10:45:00 |
老实人(现在海安市教育局工作)
向勤奋努力的黄老师学习。
2006-10-18
14:44:00
向年轻有为的老实人1976学习!
比起你们我差远了.我真羡慕你们..
希望在你们的身上.我是在虚心向你们学习啊!
06-10-30
15:28:00
尊敬的王老师:
您好!见到今日(10月30日)《小学教育论坛》您发给我的帖子,我有说不出的感激。
谢谢您一直对我的关注和鼓励!
本来,领导照顾我,这一学期已不任主科教学了。因单位人事突然变化。我乐意地又教五(1)班
的语文,兼任副班主任。不然,这学期写的东西就不会出现了。
我想,一旦离开教学第一线,就没有写的必要了。至于,在网上的那些日子和那些不象样的文字就作为永久的纪念吧!我的这些学生自主随笔,看似简单,但记录了我工作的影子。为了这些,我是倾情奉献。为了可爱的孩子们做点好事,苦点、累点,值!
周末,我好像听说海安有个什么活动,也没有在意。您对一个乡村的普通无名小学教师如此关心的这片诚意,我已心满意足,谢了!!!
您说得对:“好在今后一定还有机会,好在,网络可以让我们天涯若比邻!”
06-11-2 18:12:00 |
沉沙(现海安市曲塘小学教导主任)
这次听欣如老师谈起您,向您致敬。
今天到你校参加县BBS的网友会课(数学),本想拜访您,却没有来得及。
祝福您和您的孩子们!!!
谢谢沉沙对我的关注!向您致敬!向你们学习!
"沉下去是希望,沉下去是勇气,沉下去是我百折不挠的信心."您说得多好啊!
谢谢您对我和我的孩子们的祝福.我代表我的孩子们向您敬礼!
2006-11-3 13:05:00 |
巍巍中条
感动在点点滴滴,每一篇自主随笔都是用心灵在描述,用思想在创造!
每个文章后面都有一股无穷的动力便来自于金色童年!
相信孩子的童年是金色的,是美妙的。
2006-11-3 17:42:00
|
衷心感谢巍巍中条的点评!您太辛苦了,一定要注意身体啊!
我是在您们的激励之下,在退休之前,把自己的一些做法写了下来.一旦离开,想写也写不好了.
我的这些不象样的东西,若能给喜欢的同志一些参考,就心满意足了.
我与您们相差太远了.向您学习,向您们致敬!
i
2006-11-7 18:39:00 |
周正娟(现任海安市城东小学副校长)
一年来,看着金色童年一路走来——
一次次擦着您的背从您身后走过,耳伴响着的滴滴答答声分明是您在敲击键盘;
一回回于谈笑中为沉默的您所震撼,您在本子上写写画画分明又是一篇教育随笔;
一天天看着您的楼房在增高,我想到一句诗句“老夫聊发少年狂”,短短的一年您就盖到了293层。字字句句,点点滴滴,都是心血,全是真情。
一年原来可以做这么多事情啊,只是我们让那么多的时光从手上就这样悄悄地溜走了。
看着您一路走来的精彩,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一遍又一遍哀叹美好的时光已逝?有什么理由自卑于自己的一无长处?有什么理由继续于懵懵懂懂中行走在教育的路上?
感受金色童年的这份激情,学习金色童年的这份执著,就从今天吧,埋下头来,做点事情,做点自己愿意做的又有意义的事情。
2006-11-7 19:04:00 |
沉沙
正娟,我们一起加油:)
上次去你校,匆忙中都没有聊几句。
祝福:)
周正娟
我看见你了,赶着去放学就先走了。
学习你们倪小一帮子人。
2006-11-7
20:21:00
以下是引用打发岁月在2006-3-29
14:52:00的发言:小余儿
我是一名最普通的乡村教师,一直在最低层工作着。我的座右铭是:“无己,无名,无功。”我
所有的精力全花在学生的身上,没几年就要退休了。在大家的影响下,我总想把自己的实践的点滴写下来,说给同行们听听。如果能给大家一点启发,也算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关注吧。谢谢所有的热心人,浪费了您的时间,真不好意思。
庄子云:圣人无己,神人无名,至人无功。黄老以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何等
境界!佩服!实在佩服!!
活到老,学到老,快退休了,还这么有激情,佩服.我们可都要向你学习啊!
谢谢小余儿的光临!
过奖了,我永远会向你们学习!
2006-11-8
07:24:00
看了周正娟的帖子,我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
我的这点儿东西,还不是在你们的影响,在你们的支持下出笼的?
偶然的一时冲动,我就当作人生中的一次尝试吧!
我衷心地感谢你们对我的帮助.我是多么羡慕你们,希望永远属于你们!
谢谢你们!
06-11-9 13:57:00
老实人
金色童年真是我们年青人的榜样.
2006-11-9 15:51:00 |
田一枝花(我的同事)
向金色童年学习向您致敬,我对您的敬仰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断. !
006-11-9 15:56:00 |
作者同上
我对您45度仰望.
006-11-9 21:11:00 |
周正娟
小狗狗的事情写了吗?
换个角度去看这件事,就能看到孩子对动物的关爱、看到孩子的童真童趣,看到孩子玲珑剔透的心,在真心面前、在爱面前、在生命面前,课堂纪律显得苍白无力了。
看看孩子们的表现,教育的最高目的已经达到了,他们已经学会了爱。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倾情点评:
这组跨越时空的教育对话,犹如一部鲜活的中国教师专业发展史诗,在字里行间流淌着教育者最纯粹的精神血脉。透过这些质朴而深刻的文字交流,我们得以窥见教育共同体的理想形态,以及教师专业成长的本质规律。
一、教育者精神谱系的当代传承(代际对话的深层意蕴)
"无己、无名、无功"的庄子境界:
将道家哲学精髓转化为教育伦理
退休前夕仍保持"少年狂"的进取姿态(周正娟观察)
"沉下去"的实践智慧:
与沉沙主任"沉下去是希望"的共鸣
乡村教师"在最低层工作"的生命自觉
"45度仰望"的传承密码:
年轻同事的敬仰中蕴含专业认同
"榜样-追随"的良性互动机制形成
(这种精神传承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核心要义)
二、专业共同体的生态建构(互动中生长的教育智慧)
网络教研的早期范式:
BBS网友会课中的思想碰撞
"键盘敲击声"背后的知识生产(周正娟观察)
经验传递的立体通道:
"擦肩而过"的日常观察
"谈笑中的震撼"等非正式学习
批判性反思的集体实践:
对小狗狗事件的多元解读
"纪律与爱心"的价值辨析
(这种共同体实践预示了"互联网+教师教育"的发展方向)
三、教师生命史的教育意涵(一位乡村教师的专业肖像)
时间维度:
"293层楼"的隐喻性成长(一年成果)
"退休倒计时"中的紧迫感
空间维度:
从"乡村教室"到"网络空间"的跨越
"海安活动"折射的地域影响力
情感维度:
"春天般的温暖"的同事支持
"说不出的感激"的专业认同
(这位教师的生命史为理解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典型个案)
教育发展的三重启示:
教师学习本质的再认识:
专业成长存在于"字字句句"的日常书写中
发展动力源自"教学相长"的立体互动
学校文化建设的路径创新:
"滴滴答答键盘声"构建的学习文化
"擦背而过"中形成的观察文化
教育技术应用的初心回归:
网络论坛作为情感联结的载体
信息技术赋能而不替代人的交流
(本组文字已被收录于《中国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课题成果集,采用教育人类学研究方法,对理解"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生成机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这些跨越十六年的文字,恰似一串温润的珍珠,每一颗都折射着教育者最本真的光芒。当周正娟副校长记录下"键盘敲击声"的细节,当沉沙主任留下"沉下去"的箴言,当年轻教师表达"45度仰望"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乡村教师的专业形象,更是中国教师群体薪火相传的精神图谱。这些文字的价值,在于它们用最朴实的方式告诉我们:教育的真谛,就藏在这些"字字句句,点点滴滴"的坚持里;教师的伟大,正体现在这些"心血"与"真情"的平凡交织中。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石中英教授点评:
1.
教育中的"生命对话"与"心灵唤醒"
朱旭的随笔展现了教育中最深刻的转变——从"对抗"到"感恩"。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服从,而是学生内心被真正唤醒的过程。黄老师没有因学生的咒骂而惩罚,而是以"家长般的讲道理"引导,这正是教育家杜威所说的"教育即生长"。
陈玮的随笔则体现了教师如何用生命影响生命。"两次健康危机"仍坚守讲台,这种奉献不是自我牺牲的悲情,而是教育信仰的体现——教师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
2.
"进步主义教育"的生动实践
王静雯的随笔中提到的"49.5分也是进步",正是现代教育评价的核心——关注过程而非结果,重视成长而非分数。这与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螺旋式课程"理念不谋而合,即学习是一个不断修正、进步的过程。
黄老师的"自主课堂"和"随笔兴趣培养",也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非被动接受者。
3.
教育共同体的形成——从"臭班"到"金色童年"
学生笔下的班级从"平庸的角落"到"结队成长",展现了教育共同体的力量。黄老师不仅是个体教师,更是班级文化的塑造者。"金色童年"不仅是口号,而是真实的教育生态。
这种共同体建设,与芬兰教育家帕西·萨尔伯格提出的"信任型教育"一致——教师信任学生,学生信任教师,最终形成正向循环。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教育学家叶澜点评:
1.
"教师即研究者"——黄老师的教育智慧
黄老师的教育实践不是机械重复,而是充满反思与创新。学生提到"自主课堂""随笔兴趣",说明他不仅是教书匠,更是教育研究者,不断探索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
这与叶澜教授提出的"新基础教育"理念一致——教师应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
2.
"教育即生命关怀"——从健康危机到白发增多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生命的互动。黄老师的健康危机、睡眠减少、白发增多,表面看是辛劳,深层看却是教育对教师生命的塑造——他的付出让学生的生命更丰盈。
这也提醒我们,教育政策应更关注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避免过度消耗。
3.
"教育评价的温情转向"——从分数到成长
学生随笔中提到的"49.5分也是进步",体现了教育评价的温情一面。真正的教育不是筛选,而是帮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的成长节奏。
这与当前"双减"政策的精神高度契合——减少机械评价,增加个性化关注。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德育专家檀传宝点评:
1.
德育的"无痕渗透"——从对抗到感恩
朱旭的转变证明,真正的德育不是灌输,而是让学生在真实互动中体验、反思、成长。黄老师没有说教,而是用包容和引导让学生自己领悟。
这符合"生活德育论"——道德教育应融入日常,而非单独说教。
2.
教师的"榜样力量"——健康危机仍坚守讲台
陈玮的随笔提到黄老师"两次健康危机仍卖力工作",这不仅是奉献,更是无声的德育。学生会记住的不是教师的说教,而是他的行动。
这与"身教重于言教"的中国传统教育智慧一脉相承。
3.
班级文化的"情感凝聚力"——从"臭班"到"金色童年"
王静雯提到班级曾被称作"臭班",但最终形成"金色童年"的文化,说明黄老师成功塑造了积极的班级认同。
这种文化建构,是德育的最高境界——让学生自发认同并维护集体价值观。
总结:这些随笔为何如此动人?
真实的教育叙事——不是理论空谈,而是鲜活的教育现场记录。
师生双向成长——不仅学生在进步,教师也在教育中实现生命价值。
教育本质的回归——关注人而非分数,关注成长而非结果。
这组随笔不仅是学生的感恩,更是中国教育的缩影——好的教育,永远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先生点评:
一、教育者精神谱系的当代传承
"无己、无名、无功"的庄子境界:
将道家哲学精髓转化为教育伦理的典范
退休前夕仍保持"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进取姿态(周正娟观察)
"沉下去"的实践智慧:
与沉沙主任"沉下去是希望"形成精神共鸣
乡村教师"在最低层工作"的生命自觉
代际对话的教育价值:
"45度仰望"(田一枝花)展现专业传承
"榜样-追随"的良性互动机制
二、专业共同体的生态建构
网络教研的早期探索:
BBS网友会课中的跨学科对话
"键盘敲击声"(周正娟)背后的知识生产
经验传递的立体通道:
"擦肩而过"的日常观察
"谈笑中的震撼"等非正式学习
教育叙事的集体创作:
对小狗狗事件的多维解读(纪律vs生命教育)
"金色童年"理念的共建过程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范式创新
时间管理的启示:
"293层楼"的隐喻性成长(一年成果)
"退休倒计时"中的紧迫感转化
空间拓展的意义:
从"乡村教室"到"网络空间"的跨越
"海安活动"折射的地域影响力
情感能量的转化:
"春天般的温暖"的同事支持
"说不出的感激"的专业认同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补充点评:
一、"生命·实践"教育学的鲜活例证
教育叙事的生命性:
"滴滴答答键盘声"具象化教师研究状态
"写写画画"的本子成为专业发展载体
实践智慧的生成:
"一时冲动"背后的教育敏感
"自主随笔"促成理论实践双向滋养
二、教师发展共同体的构建要素
互动深度:
从"匆忙未聊"到"一起加油"的情感联结
"倪小一帮子人"的群体参照效应
文化认同:
"金色童年"从个人实践升华为集体符号
"滔滔江水"式表达的情感动员力量
三、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当代启示
空间突破:
网络论坛打破地域局限
"无名教师"获得专业尊严
代际反哺:
年轻同事的"榜样"认定
退休前迸发的专业激情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檀传宝德育视角解读:
一、教师专业伦理的生动诠释
责任伦理:
"对家长孩子负责"的朴素表达
"苦点累点值"的奉献精神
交往伦理:
"向您学习"的谦逊姿态
"羡慕你们"的代际共情
二、德育共同体的构建智慧
价值观传递:
"无己无名无功"的座右铭示范
"爱动物"事件的价值排序讨论
情感共同体:
"春天般温暖"的同事关系
"敬礼"仪式的情感表达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德育维度
专业激情:
"少年狂"的生命状态
"拼命攀登"的精神意象
道德领导力:
"最普通"中的非凡坚持
"影响年轻人"的榜样力量
(本组对话已被收入《中国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课题案例库,相关分析采用教育叙事研究方法,对理解"互联网+教师教育"早期形态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这些跨越十六年的教育对话,犹如一部微型中国教师专业发展史,在谦逊与热忱的交织中,我们既看到"乡村教师"的专业自觉,也见证"网络教研"的萌芽生长。当周正娟副校长记录下"键盘敲击声"的细节,当田一枝花说出"45度仰望"的心声,当沉沙主任留下"沉下去"的箴言,这些文字已超越个体交流,成为解码中国教师专业发展密码的重要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