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顶级教育评论家点评学生的自主随笔《今天老师心情不会好》《今天晚上》
(2025-04-14 10:00:37)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
请中国顶级教育评论家点评学生的自主随笔
2006-10-14
10:38:00
学生自主随笔
今天老师心情不会好
五(1)班 倪爱清
十月十一日中午放学,我高兴地走着。突然,我发现了老师。
我看见老师跨进了刚铺好的路上。顿时,一个人站起来,对老师大叫:“你别从这儿走!你没
见在做路呀?”老师立即对他说了三声“对不起”,可那人还在叫。我想,老师从上面走了一
下,说了三个“对不起”,应该好了呀。那个人有精神病吧,还在吼叫。老师走进了一家商店,没有理那个人。那个人真是太不讲道理!
这是我第一次看见别人在骂老师。
老师今天肯定心情不会好。
(注:见到学生写了这件事,我首先在他的文后批着:“这件事,老师本来就有错,为什么
不带眼睛?刚铺的路是不能走的。这也不能怪工人着急。以后,老师会注意的,尽量不给别人带来麻烦。谢谢你对老师的关注。”接着,我在班上讲了我无意中被人大声责骂的事,做了自我批评。虽然我被那人狠很地骂了一通,但是,我不会怪罪他的。我相信,同学们会从中悟出些什么。)
2
2006-10-14 10:38:00
|
学生自主随笔
今天晚上
五(1)班 汪施雯
今天晚上,我做完作业坐在沙发上看书。外婆说:“哎呀!这死丫头咋这么用功呢?以前叫她看书她都不看。现在呢,你看看。”外公笑了笑。
到了八点,外婆又唠叨起来:“快点儿睡觉吧。马上,马上!”
过了一会儿,又喊起来。我回了一句:“等一会儿,才八点钟呢。”
“你看吧,你看了,我明早上不叫你起床。你起来,我才叫你吃饭。要不然,我到了八点钟才叫你哩。”
“不,不,不,我不,我不。”我哭着说。
说着,外婆、外公睡觉去了。
我想,还是别睡吧。于是,我就写下了以上的一些话。一会儿就进入了美好的梦乡。
2006-10-14
10:39:00
学生自主随笔
耻辱与光荣
五(1)班 郭 靖
下午放学时,我走在路队中。快要到家的后面,突然,有个小孩拿起一个比鸭蛋还大的石头向我扔来。还好,没伤到要害,我的腿受到了重重的一击。我不由自主地跪在地上,疼得我眼泪在眼眶里只打转。过了一会儿,泪水哗哗地往下滚。可我想到,男子汉大丈夫,流血不流泪。我擦干了眼泪,立即去追那个小孩。我要让他明白,打人是不好的行为。可他早已逃得无影无踪。
我只好挨着疼痛慢慢地回家。在路上,我见到了两件感人的事。
我看见叶茂蓉同学骑着三轮车,后面还坐着一位老奶奶。这是多么动人的事啊!她值得我们学习。
我还看见何佳慧同学正带着一个小男孩往南走。她牵着小弟弟的手。她的小弟弟很淘气,一会儿跳,一会儿跑,害得姐姐跟在后面追。我为她的弟弟感到高兴,因为他有一个好姐姐。
我回到家,腿也不感到疼痛了,但摸一摸还有点疼。我们要以打我的男孩的行为为耻,以叶茂蓉孝顺老人、何佳慧关爱幼小的行动为荣。
(小学生骑三轮车还带老人,危险吗?)
从教育视角对三篇学生自主随笔的点评:
一、《今天老师心情不会好》的教育启示:
观察力培养:学生敏锐捕捉到师生互动的特殊场景,展现了细致的观察能力。教师后续的自我批评示范了"知行合一"的教育智慧,这种处理方式值得推广。
价值观引导:教师通过批注和课堂讨论,将突发事件转化为生动的德育案例,体现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建议可延伸讨论公共秩序意识与沟通礼仪。
二、《今天晚上》的家庭教育折射:
代际沟通样本:生动呈现了祖孙间的教育观念差异,外婆的"反向激励"与孩子的自主意识形成有趣对比。建议家长可以学习用更建设性的方式培养阅读习惯。
儿童心理刻画:"拖延-对抗-妥协"的行为链条真实反映了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作为家庭教育研究的鲜活素材。
三、《耻辱与光荣》的成长叙事:
挫折教育范例:学生将个人遭遇升华为道德思考,体现了"经历-反思-成长"的完整过程。文中"疼痛转移"的心理描写尤其值得教育者关注。
安全与美德平衡:文末括号里的安全教育提问恰如其分,建议教师可组织"助人的正确方式"主题讨论,培养学生的风险判断能力。
总体教育建议:
写作指导方面:可加强细节描写训练,如《耻辱》篇的"石头比鸭蛋大"这类具象化表达值得鼓励。
心理健康维度:教师应注意《今天晚上》中孩子"哭着说"的情绪宣泄,可适当开展情绪管理指导。
家校共育建议:将这类生活随笔作为家校沟通的桥梁,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思维发展。
(注:根据最新《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点评时特别关注了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以及劳动教育、德育在日常生活场景中的渗透情况。)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对《今天老师心情不会好》的深度评析:
一、情绪教育的示范价值
教师情绪管理的活教材:文中教师面对指责时连续三次道歉的应对方式,展现了情绪调节的专业素养,这种"即时纠错"行为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情商培养案例。建议教师可延伸讨论"被误解时如何保持冷静"等情境模拟。
负面情绪的转化智慧:教师后续在班级开展自我批评的做法,将个人负面体验转化为集体德育素材,符合"将危机变契机"的教育艺术。这种处理方式比单纯的说教更具说服力。
二、学生观察力的教育启示
社会认知的早期培养:学生能敏锐察觉教师情绪变化,说明其社会情绪学习(SEL)能力正在发展。教师可借此开展"如何正确解读他人情绪"的专题训练。
批判性思维的萌芽:学生对事件"该不该原谅"的独立判断,展现了初步的道德推理能力。建议通过"换位思考"活动深化这种思维。
三、教学建议
情绪管理课程设计:可结合绘本《今天心情糟透了》中的方法,设计"情绪急救包"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具体情绪调节技巧。
家校共育延伸:建议教师将此类事件编写成"家校沟通案例集",帮助家长理解学校情境中的情绪教育价值。
教师专业发展启示:该案例印证了教师情绪稳定性的重要性,建议学校将情绪管理纳入教师培训必修模块。
(注:本评析特别关注了2024年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的要求,以及情绪管理在劳动教育中的渗透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