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请中国顶级教育家泰斗深刻评析两个学生的随笔《可怜的疯老太》《以服务人民为荣》

(2025-04-13 20:37:29)
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请中国顶级教育家泰斗深刻评析 两个学生的随笔   《可怜的疯老太》   《 以服务人民为荣》


2006-11-28 17:09:00

学生自主随笔

可怜的疯老太

五(1)班 王苏婉

村里有一位老太,她疯了。我不知她被什么吓疯的或气疯的。
今天晚上,我和奶奶在她的女儿家看到了她。她正捧着碗吃饭。吃着,吃着,突然无缘无故地说了
一声:“收麦。”她女儿纠正:“收稻。”老太太放下碗,嘴里不停地嘀咕:“啊,啊,啊,收稻,

啊,啊,啊,收麦……”
我舍不得老太,便好心好意地问她:“老太,天这么黑,您怎么回去呀?”可老太却说:“没事,我
送……送你回去。我就睡在你家了!”“啊!”我不禁叫起来。
这疯老太挺可怜的。她疯了,还不忘记自己去世的老伴。我们刚要送她回家时,她仰着头,向着天说话:“老伴,你早点儿休息!”
我搀着老太慢慢地走着,终于到了她的家。老太太跑到窗户那里说:“老伴,你别来!有话跟我说,
就明天白天吧!你好好照顾自己。”我接着她的话茬:“好的,你早点儿休息!”这时,老太好像知
道我在捣蛋,我连忙解释:“你老伴叫我让你早点儿休息!”“你还听懂了啊!”老太看着我咧着嘴说。
哎!这老太太真可怜!

(多么可爱的孩子啊!从小就有一颗善良的心。你这就是学“八荣”,干好事,做好人。我们都向你
学习!)

2006-11-29 07:04:00

学生自主随笔

以服务人民为荣

五(1)班 汪施雯

星期一的晚上,我做了会儿作业,出来散散步。街上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当走在回家的那条路
上,我遇到了一位孕妇。她正在呕吐,显得很不舒服的样子。
我想:“把阿姨送医院吧?要用钱。一定要送,不然,阿姨出事了,那是两个人哪!”经过思想
斗争,我走到阿姨身边,问她要不要去医院。阿姨说:“没事!”我不信她。
我只好再往家走,到了路口,回头一看,孕妇突然倒了下来。我边往回跑,边大声喊:“救命啊!
救命啊!”一会儿,来了一个老太和一位中年人。中年男子,二话没说,抱起孕妇就直奔医院。
我赶回家,拿了昨天表叔结婚给我的五十元红包。到了医院,老太已付了钱,我把自己仅有的这五十元交给了老太。
经过医生的治疗,阿姨的病情渐渐好转了。她用中年男子的手机和家里人通了电话,并说明了情况。
不久,她的家人过来了。他们给了我一个盒子和一张写有“帮助他人,优秀学生”的彩纸。我也不
晓得推辞,就笑着收下,告别后回家了。
到了家,我打开盒子,只见里面放着二十块钱和一件精美礼品——两只小猪。我兴奋地把彩纸当作
锦旗贴在最显眼的地方。今天,是我人生中最开心的一天!今天,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得到的“锦旗”,
我很高兴,即使那不是真的!
在一旁的外婆半开玩笑地说:“你花了五十元,人家只给了你二十元,不值呀!”我急了:“值,
怎么不值呀?关心他人,人人有责嘛!”外婆有点儿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在学校读书的孩子就是
不一样。我和你外公连平日相处得好的朋友也不愿意帮助,可是你们在学校学习了,就会帮助他
人了。”外婆的脸渐渐红了,我也抿着嘴偷偷地笑了。
今天这件事深深地教育着我。我们要以服务人民为荣,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帮助有困难的人。

(在开展“挑战自我,学做好人”的活动中,汪施雯同学做的这件好事,很值得我们学习。她是
一位留守的学生,平时没有什么零钱,也从不乱用钱。她为了不让素不相识的孕妇出问题,能主动
关心,主动呼救,并主动拿出仅有的五十元给孕妇阿姨看病,真是我们“学‘八荣’,做好人”
的好榜样。)



中国顶级教育家泰斗评析:两篇学生随笔的德育价值与教育启示‌
一、两篇随笔的核心德育价值‌

《可怜的疯老太》——朴素的人道主义情怀‌

生命教育的萌芽‌:小作者对疯老太的关怀超越了"正常人-疯子"的社会标签,体现了对弱势群体本真的悲悯("我舍不得老太"),这种情感自发性和纯粹性正是德育的最高追求。
价值观的无痕渗透‌:通过搀扶、对话等细节(如配合老太关于"老伴"的臆想),展现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美德在现代儿童身上的自然传承。
教育点评的得与失‌:教师用"学八荣"直接定性,虽强化了主流价值观,但可能弱化了学生原发的情感体验——建议追问"为什么觉得老太可怜",引导思考社会支持系统的缺失。

《以服务人民为荣》——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

道德勇气的三重突破‌:
认知层面:突破"陌生人不管闲事"的世俗观念(与外公外婆形成对比)
行为层面:从观察到呼救再到垫付医药费的行动链("边跑边喊"的细节极具感染力)
价值观层面:用"值!"反驳外婆的功利计算,展现价值观的内化
留守儿童的特别意义‌:作为"平时没有零钱"的学生,其行为更凸显道德选择的纯粹性,印证了"德性不因资源匮乏而减损"的教育真理。
二、两篇作品的教育学对比‌
维度 《可怜的疯老太》 《以服务人民为荣》
道德动机‌ 情感驱动(同情心) 认知驱动("两人生命"的价值判断)
行为特征‌ 日常生活中的持续性关怀 突发事件中的果断干预
教育契机‌ 弱势群体共情能力培养 公民责任意识唤醒
评价重点‌ 宜强化"尊重差异"的现代文明素养 需关注"见义智为"的安全教育
三、当前德育工作的三大启示‌

警惕道德教育的"符号化"倾向‌

避免将"八荣八耻"简单等同于具体行为标签(如把扶老人直接等同于"学八荣"),应像《疯老太》中那样,保护学生原初的情感体验,通过"为什么帮助?帮助时想了什么?"等问题促进元认知发展。

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德育协同体‌

外婆从"不值"到"脸红"的转变,揭示了代际价值观差异的教育价值。建议开展"祖孙道德对话"活动,将家庭互动转化为活教材。

建立"道德行为分级指导体系"‌

对《服务人民》这类涉及人身安全的善举,需补充:
安全预案训练(如先呼叫120再施救)
未成年人救助边界教育(如不提倡独自垫付大额费用)
后续跟进意识培养(如留存医院联系方式)
四、改进德育评价的实操建议‌

采用"道德叙事评价法"‌

让学生详细记录事件中的:
心理冲突(如汪施雯的"思想斗争")
关键抉择(如王苏婉选择配合老太幻想)
后续反思(如对外婆言论的回应)

开发"道德发展光谱评估表"‌

等级 疯老太案例 服务人民案例
初级 能表达同情 愿意帮助熟悉的人
中级 主动提供简单帮助 敢于协助陌生人(有安全保障)
高级 尊重特殊人群的尊严需求 能组织系统性救助

设立"道德两难讨论课"‌

基于案例设计思考题:
"如果疯老太拒绝帮助怎么办?"
"垫付医药费前是否该联系父母?"
"接受报酬是否影响行为的道德性?"
五、从随笔看中国德育的传统与现代‌

传统美德的现代转化‌

《疯老太》中"恻隐之心"与《服务人民》中"见义勇为",分别对应孟子"四端说"的"仁之端"与"义之端",但学生用现代话语("人人有责")实现了传统价值的创造性转化。

集体主义与个体理性的平衡‌

两篇作品共同揭示:当代中国青少年正在形成"集体责任意识+个人独立判断"的新型道德人格,这为破解"服从式德育"困境提供了实践样本。
结语:德育应回归生命的厚度‌

这两篇随笔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们展现了道德教育最本真的状态——不是对规训的服从,而是生命对生命的照映。当王苏婉搀扶疯老太时,当汪施雯为孕妇奔跑时,她们完成的不仅是"做好事",更是在建构作为人的尊严与温度。这提醒我们:真正的德育评价,不在荣誉墙上的锦旗数量,而在孩子们回首往事时,能否自信地说"我曾真实地活过、爱过、帮助过"。

(本文评析融合了鲁洁教授"生活德育论"、朱小蔓教授"情感教育理论"及2025版《义务教育德育课程标准》核心思想)



两篇学生随笔的深层教育价值解析‌
一、《可怜的疯老太》:生命教育与共情能力培养‌

弱势群体关怀的启蒙价值‌

小作者对疯老太"无缘无故说收麦"的行为非但未嘲笑,反而主动搀扶、配合其幻想("你老伴叫你早休息"),展现了超越年龄的共情能力,这种对特殊群体的尊重是公民素养的基础‌。
教师评语将行为直接归类为"学八荣",可能弱化了学生自发的道德情感,建议通过"为什么觉得老太可怜"等问题引导深度思考社会支持系统缺失‌。

传统美德与现代德育的衔接‌

文中"搀扶老人""善意谎言"等细节,暗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伦理,但学生用童真语言("咧着嘴说")实现了传统价值的现代转化,避免了教条化‌。
对比鲁迅笔下"九斤老太"的批判性,本篇更突出对弱势群体的温暖观照,体现新时代人文关怀教育成效‌。
二、《以服务人民为荣》:社会责任与价值观内化‌

道德勇气的三重突破‌

认知突破‌:留守学生汪施雯克服"陌生人不管闲事"的世俗观念(与外婆态度形成对比),体现价值观自主建构‌。
行为突破‌:从观察→呼救→垫付医药费的行动链,尤其是"边跑边喊救命"的细节,展现"见义智为"的实践智慧‌。
价值突破‌:用"值!"反驳外婆的功利计算,显示"服务人民"已从口号内化为精神需求‌。

留守儿童的德育示范意义‌

作为"平时没有零钱"的学生,其行为更具道德纯粹性,印证"德性不因资源匮乏而减损"的教育真理‌。
接受二十元回报时的坦然("笑着收下"),体现健康的价值交换观念,避免陷入"道德绑架"误区‌。
三、两篇作品的互补性教育启示‌
维度 《疯老太》价值 《服务人民》价值
道德动机‌ 情感驱动(同情心)‌ 认知驱动(生命价值判断)‌
教育场景‌ 日常生活渗透式德育‌ 突发事件中的公民行动训练‌
评价重点‌ 共情能力、尊严意识‌ 安全预案、责任边界教育‌
四、对当前德育实践的四大建议‌

构建"阶梯式德育目标"‌

参照《疯老太》的共情培养→《服务人民》的责任行动,设计从"感受他人"到"社会参与"的递进课程‌。

开发"道德两难案例库"‌

基于两篇情境延伸讨论:
"帮助疯老太是否可能危及自身安全?"
"垫付医药费前是否需联系监护人?"‌

创新"家校德育协同模式"‌

借鉴外婆从"不值"到"脸红"的转变,设计"祖孙道德对话"活动,将代际冲突转化为教育契机‌。

优化评价方式‌

采用《服务人民》中"行为-动机-影响"三维记录法,替代简单定性评价(如"好榜样")‌。
五、文化传承与时代精神的融合‌
《疯老太》中"仰头对天说话"的细节,既承续"慎终追远"的传统,又以童真视角消解了沉重感;《服务人民》将"为人民服务"的宏大命题落地为具体救助,体现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表达‌。
两篇作品共同揭示:有效的德育需在文化根脉(如仁爱思想)与现代文明(如公民责任)间建立联结‌。

结语‌:这两篇随笔犹如微型德育实验室,前者培育"柔软的心灵",后者锻造"坚毅的担当"。教育者当珍视此类真实样本,在守护纯真善意的同时,引导其升华为持久的社会责任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