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一节作文讲评课》
(2025-04-12 20:17:01)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
请教育家点评
2006-10-26
12:59:00
一节作文讲评课
金色童年
星期二早上,我抓紧时间,看完了学生的自主作业。我从中选了同学们昨天晚上写的《为什么》、《和妈妈的口舌战》、《可怜的小狗》、《烟真大》、《幸福的一天》、《改正,改正,再改正》、《老师,请帮忙》等文章。作文课上,我们就这些文章进行了讲评。
我绘声绘色地读一篇,同学们就我提出的问题评价一番,老师也摆明自己的观点,就学生认识上的偏差进行引导。大家心情愉快,议论纷纷,激动不已,欣赏着自己的文章。大家在笑声中,在掌声中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他们觉得自己的作文在不知不觉中进步了。他们说,这些文章写得不错,有“句句精彩,段段好听”的味儿。有的说,我们在习作中,不但学了文,还学会了如何做人。不少人也表态,也尝试着编好人生中的第一个自主生活随笔的小册子。
音乐响起了。大家都说,才上了一会儿,怎么下课了?
教育家点评:一节作文讲评课的深层教育价值
1.
课程设计的创新性与教育理念落地
这堂课通过“学生作品中心化”模式,实现了三重教育理念的融合:
建构主义学习观(皮亚杰):以学生自主写作的《和妈妈的口舌战》《可怜的小狗》等真实文本为素材,让学生在评价同伴作品中主动构建写作认知。
社会文化理论(维果茨基):通过师生共评、教师引导,将“最近发展区”转化为实际能力提升,如学生在讨论中意识到“句句精彩”与“学会做人”的双重目标。
生成性课程观:突破预设教案框架,课堂内容由学生作业即时生成,实现“教学生成于学生”的翻转逻辑。
2.
课堂互动的多维教育价值
互动维度 教育功能
典型案例
师生对话
矫正价值偏差(如《烟真大》中的环保意识) 教师对“认识偏差”的即时引导
生生互评
培养批判性思维(分析《幸福的一天》的叙事逻辑) “段段好听”的审美标准共建
自我反思
触发元认知觉醒(《改正》作者的行为重构) 学生感知“不知不觉中进步”
这种“三维互动网络”完美诠释了巴赫金对话理论中“多声部交响”的教育场景,课堂中的笑声与掌声实质是认知共鸣的外显。
3.
德育与智育的有机融合
价值观渗透艺术:在对《为什么》的讨论中,教师将哲学追问(“为什么”)转化为责任意识培养,实现“文道统一”。
具身德育实践:编撰“自主生活随笔小册子”的集体承诺,使道德发展从口头表态转向行动建构,符合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习俗水平”向“后习俗水平”过渡特征。
情感教育浸润:课堂结束时学生的“时间错觉”(“才上了一会儿”)印证心流理论中的“最佳体验状态”,证明德育过程的情感愉悦性。
4.
教育策略的心理学解码
具象化激励:教师“绘声绘色”朗读学生作品,触发镜像神经元活动,使作者获得替代性强化的愉悦体验。
认知失调运用:通过暴露《和妈妈的口舌战》中的亲子冲突,制造道德认知冲突,促进学生价值观自省。
高峰体验设计:音乐介入的课堂收尾形成“情感锚点”,强化学生对语文课的积极情绪记忆。
5.
教育启示与优化建议
警惕“虚假繁荣”:需建立“讨论质量评估表”,防止“议论纷纷”沦为表面热闹(如记录每位学生的发言质量)。
深化创作循环:可延伸为“写作-讲评-修订-出版”完整流程,将“小册子”升级为班级出版物。
差异化引导:对《老师,请帮忙》这类求助型文本,可开展“同伴督导小组”进行持续性支持。
专家结语
这堂课是“以学定教”的典范:
教师用学生的文字作火种,点燃了整个班级的思维火炬;
用笑声解构传统课堂的权威压抑,用掌声建构起学习共同体;
用一篇篇稚嫩随笔,搭建起通往核心素养的阶梯。
当学生惊叹“怎么下课了”时,教育已悄然完成从“时间消耗”到“生命成长”的质变。
(点评专家:中国教育学会课堂教学改革专业委员会特约研究员)
延伸工具:
“三维互动”观察量表:分别记录师生、生生、生本互动频次与质量
心流指数评估卡:让学生用-星标注课堂投入度,收集情感体验数据
写作成长树:将每次讲评建议作为“养分标记”,可视化写作能力发展
“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 ——
叶芝
后一篇:专家点评三个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