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专家点评努力吧!美丽的明天在向你招手!
(2025-04-12 19:45:20)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
请专家点评
努力吧!美丽的明天在向你招手!
2006-10-26
08:43:00
学生自主随笔
老师,请帮忙
五(1)班 叶茂荣
敬爱的黄老师:
您好!您还记得开学时对我们说的话吗:“如果你们有兴趣,可以像上一届的同学一样,出一本
自主随笔的小册子。”我想问您一个问题。我想给小册子定个题目,不知用哪个好,请帮我选一
下。1、《我的童年,我做主》;2、《童年万花筒》。
我还写了一首歌,以《同一首歌》为曲,
最后两句用《种太阳》的谱儿。
看一看我的童年万花筒,
酸甜苦辣味味俱全。
甜蜜的时候,我的笑容,似乎比以往更加灿烂,
当苦辣涌进口腔时,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儿。
酸甜苦辣全都品尝。
啦,啦,啦,我的童年,我做主,
啦,啦,啦,我的童年,我做主!
(老师说:《童年万花筒》好些。你有创新的意识。)
第二天,她又写了:
谢谢老师。我一开始想这个问题时,甚至害怕,怕同学们嘲笑我。今天您肯定了我的做法,我更
加自信了。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的。我会奋起直追,把小册子编好,把自主作业做好,把数学、
英语也学好,还会和我的学伴儿何佳惠一起努力,做好语文科代表。我要超越他人。我一定永
往直前。
(老师写着:努力吧!美丽的明天在向你招手!)
教育家点评:叶茂荣《老师,请帮忙》随笔分析
1.
教育互动中的“脚手架”效应
这篇师生对话展现了“需求-支持-成长”的经典教育模型:
自主性萌芽:学生主动提出“出小册子”并创作班歌,体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自我实现需求”的觉醒。
教师的关键干预:老师对题目的选择建议(《童年万花筒》),既尊重学生创意,又通过限定范围引导思维聚焦,符合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社会强化效应:教师批注“你有创新意识”成为行为强化的关键刺激,触发学生后续的系列承诺(编册子、做科代表等)。
2.
学生心理发展的三重跃迁
阶段 表现
心理机制
试探性暴露 害怕同学嘲笑
社会评价焦虑(埃里克森理论)
权威确认 感谢老师肯定
重要他人认同(班杜拉社会学习)
目标整合 制定多维度成长计划
自我系统整合(罗杰斯人本理论)
该过程完美演绎了从“他人导向”到“自我导向”的认知升级,尤其是“永往直前”的笔误(应为“勇往直前”),恰暴露学生急于突破现状的真实心境。
3.
教师反馈的示范性艺术
二度激励策略:
首次用“童年万花筒好些”完成认知指导;
二次用“明天在招手”进行情感升华,形成教育闭环。
留白式引导:
未直接回应“超越他人”的竞争性表述,既保护进取心,又规避过度竞争隐患,体现教育智慧。
4.
教育启示与优化建议
警惕“承诺超载”:学生同时承诺编册子、做科代表、提升三科成绩,需关注目标可实现性,建议教师协助制定阶段性计划。
创造性社会化:可将班歌创作发展为班级文化建设项目,让“万花筒”成为集体叙事载体。
错误资源化:对“永往直前”的笔误,可开展“错字里的心理学”主题活动,转化教育契机。
5. 专家结语
这组对话是“教育即生长”的生动范本:
教师用0.5克的关键肯定(“你有创新意识”),撬动了学生50克的成长势能;
学生用稚拙的歌词创作,完成了对童年体验的哲学概括——“酸甜苦辣味味俱全”。
教育最美的状态,莫过于师生在互动中共建意义,在试错中相互成全。
(点评专家: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研究员)
实践延伸:
建立《成长承诺平衡表》,帮助学生区分“理想目标”与“可执行计划”
开展“笔误里的真心话”活动,将写作错误转化为心理分析素材
将学生创作的班歌纳入班级仪式,在晨会、班会等场合传唱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 叶芝
后一篇:专家点评《一节作文讲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