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nthuangtong
nthuangtong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1,669
  • 关注人气: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家点评学生的三句话随笔

(2025-04-10 15:36:23)
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请专家点评学生的三句话随笔    学生的自主随笔



看《老毕怕谁》

景益勤

《老毕怕谁》,好看。

老毕特别怕谢霆锋、周杰伦------可主持人专找老毕怕的人来唱歌。老毕还想跳河。

看老毕的节目,我们笑声不断。不过,在黄老师的课上我们更快乐


这篇仅有三句话的自主随笔,堪称微型教育叙事的典范之作。作为教育观察者,我从中解读出三重教育意蕴:

一、跨媒介素养的萌芽显现‌
学生将综艺节目《老毕怕谁》的娱乐逻辑(主持人刻意制造嘉宾窘境)与课堂情境进行平行类比,展现出媒介文本的解构能力。这种跨越屏幕与黑板的联想,暗合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论断,揭示数字原住民特有的跨场域思维。更妙的是"老毕跳河"的孩童式夸张修辞,已初具后现代解构主义的戏谑智慧。

二、课堂生态的镜像反照‌
"在黄老师的课上我们更快乐"这句朴素陈述,实则是用蒙太奇手法完成的课堂民族志。当学生自发将知识场域与娱乐工业并置比较时,既是对教师教学艺术的无意识礼赞,也暴露出新生代对学习体验的沉浸式诉求。这种比较思维恰是杜威"教育即生活"理念的生动注脚。

三、教育张力的诗性表达‌
三句话构成"观察-移情-判断"的完整认知链条:首句定格媒介事件,次句捕捉主体反应,末句实现价值跃迁。这种"三幕剧"结构暗合布鲁纳叙事认知理论,在起承转合间完成从娱乐快感到教育愉悦的认知升级。特别是"更快乐"中的比较级,将赫伊津哈"游戏的人"理论悄然转化为"学习的人"的教育宣言。

这篇微型随笔的价值,在于用娱乐时代的语法重构了课堂意义。当学生能自发将综艺节目的狂欢逻辑转化为教育场域的价值坐标时,标志着课堂已成功突破知识传递的单一维度,升华为情感共振的意义空间。它提醒教育者:真正的学习愉悦,产生于思维跃动的刹那,诞生在会心一笑的瞬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