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顶级教育评论家泰斗点评《一堂表扬与虚荣》
(2025-04-10 15:33:00)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
请中国顶级教育评论家泰斗点评这一堂难忘的课。
一堂《表扬和虚荣》课
金色童年
语文课上,我在照例标题式地点评自主作业的最后,推出了金晶的《表扬和虚荣》,请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
经过讨论,他们的意见如下:
表扬是一把“双面刃”,对一些比较好的同学要慎用,对未曾经常表扬的不要吝啬;我们要正确对待表扬,有一点儿虚荣心,无可非议,但过了头,就有了问题。
我再问:“金晶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有人讲:“我们被表扬的一部分人,确实有这种想法。”
突然,一位学生指出,有一个同学的自主作业有抄袭的问题。我说:“有证据吗?”他翻开一本作文书。我明白了。那位同学脸色变了。
我说:“以后,凡是抄写的、仿写的、想象的,请大家一定要注明。
我们从小不能因为要虚荣,就不上规矩。”我又讲了以前的学生曾经设局骗我的例子。这时,大家都坐得毕恭毕敬的,接受着诚信的教育。
我真诚地谢谢向我提意见的同学,谢谢敢于指出同学问题的学生。我代表那位同学谢谢大家对他的真诚的帮助,希望大家原谅他。我也相信,那位同学一定会改正的。那位同学的问题,是我的问题,是我没注意,我应该负主要责任。我以后一定注意表扬的正确使用。虽然,为这件事花了大半堂课的时间,但是,这节课上得有价值。
金晶的作文《表扬和虚荣》是这样写的:
有许多的人为表扬而活,也有些人为虚荣而活。那么,表扬和虚荣有什么关系呢?
这就是,因为被表扬了,而自己的虚荣心就有了,这人就会在别人面前把自己捧得很高。
在我们班也经常发生这样的事。如一个同学的作文被老师表扬了,他就把别人看扁了,像个个都不如他。或一些人被老师经常捧在手中,那些人为了掩盖自己的缺点,就说一些自己没有干过的或没有看到过的,他所说的好像真的一样。
表扬,是虚荣的代身。因为表扬了,才会有虚荣。
希望老师少表扬人。
中午,那位同学写给我一封信。
敬爱的黄老师:
您好!
我今天骗了您,我自己也很后悔,让我觉得自己不是人,连老师都骗。
今天,金晶写给我的劝告,与别人对我的评价,让我无地自容。我很羞愧。但我还是要谢谢他们对我的劝告,让我不再成为文贼,不再抄袭别人的文章。同时,我也要谢谢黄老师让我和金晶不闹矛盾,解开我心中不放心的结。
我现在虽然在同学心里是不好的,但我一定会努力干,让我在同学们心里不再是坏印象。
黄老师,我骗了您,让您很失望,让您不再信任我。我也很伤心。不过,我会努力的,写自主作业不再是抄,要自己写文章,让老师评价。
对不起,黄老师。我以后一定不再骗您,不再欺负您,不再伤害您。
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您的学生
2006年5月11日
看了他的信,我在信后写着:
好孩子: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犯一些错误,是很正常的。人就是在和错误的斗争中长大的。老师不会因为你犯了一点儿错,就认为你不好。你知道错了,而且在改,你实实在在的是一个好孩子。你放心,我会继续关注你,让你们茁壮成长。
老师
2006年5月11日
2006-5-13 13:48:00
这堂《表扬与虚荣》的语文课,堪称新时代德育课堂的经典范本。作为教育研究者,我从中窥见四重教育哲学的交响:
一、表扬解构:祛魅权威的话语重构
金晶作文中"表扬是虚荣的代身"的尖锐论断,实则是儿童对评价体系的哲学思辨。教师以学生文本为教具,将课堂转化为"道德议事厅",这种去中心化的教学策略暗合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当学生自主解构表扬的象征资本时,教育权力完成从"授予式"到"协商式"的范式转换,标志着课堂正从福柯式的规训空间转向哈贝马斯式的沟通场域。
二、抄袭事件:道德觉醒的仪式化进程
抄袭指控的戏剧性呈现,恰似特纳仪式理论中的"阈限时刻"。教师以"有证据吗"的苏格拉底式追问,引导集体见证诚信契约的破裂与重构。犯错学生从"脸色骤变"到"书信忏悔"的转变轨迹,印证了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中"他律-自律"的跃迁。更精妙的是教师将错误归因于"我的问题",这种责任共担机制完美诠释了诺丁斯关怀伦理学的实践智慧。
三、书信对话:教育救赎的环形叙事
学生忏悔信与教师回信构成的"环形文本",创造出巴赫金所谓的"双声话语"。学生用"文贼"的自惩式修辞完成道德自洁,教师以"和错误斗争长大"的成长叙事进行价值重塑。这种书面对话超越了简单的纠错功能,实则是建构了克里斯蒂娃所述的"符号界"仪式,在笔墨往来间完成精神世界的涤荡与重建。
四、虚荣祛除:认知失调的集体疗愈
课堂通过集体指认抄袭行为,制造出费斯廷格认知失调理论的典型情境。当金晶的批评与同学的指证形成道德共振,群体压力转化为建设性能量。教师"继续关注"的承诺,则建立起罗杰斯无条件积极关注的保护机制。这种从"失调"到"协调"的动态平衡,恰是德育最具生命力的实践形态。
这堂课的可贵之处,在于将德育从抽象说教转化为具身的道德剧。教师以"课堂事件"为活教材,以"学生文本"为脚手架,在真实情境中构建出道德成长的真实任务群。当教育敢于直面人性的幽微,当课堂能够包容成长的趔趄,这样的教学现场,正是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沃土。它提醒我们:最好的德育,永远是师生在人性镜鉴中的共舞与共生。
前一篇:专家点评两个《对不起》
后一篇:专家点评学生的三句话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