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张志辉教授深度点评
(2025-04-10 14:56:02)分类: 与金童一起飞 |
请专家点评学生自主作业之随笔006-5-10
07:37:00
闲言片语(三十二)
学生自主作业之随笔
给自己的一封信
张志慧
软弱的张志慧:
你好。
我和你是同一个人。每天,我们一起上学,一起生活。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今天,我给你写信,是为了让你知道自己的缺点,尽快改正。
从前,你很坚强,很勇敢地战胜困难。可你现在竟然这样的软弱。
你还记得这次吗?你中午,一下子写了三篇自主作业。你本以为会被老师表扬,哪里知道,老师却说你写得乱七八糟。你听了很难过。我以为,你一定不会气馁。可是,没想到你,一回到家便哭了,而且哭得很厉害,奶奶劝也劝不住。
其实,只要你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就没有事了。你要坚强,努力改去自己的毛病,那才是好样的。
祝你学习进步,身体健康!
你的影子 张志慧
2006年5月8日
是自主作业出名的,又怎么样
张志慧
今天上午,我来到学伴儿的位子上,看见贾倩倩正在自主作业。我便对学伴儿说:“你要向贾倩倩学习呀。”
她生气了,对我大叫:“贾倩倩是写自主作业出名的!”我没开口,可她又说:“同样,你也是写自主作业出名的一员!”
我听了,眼前一片空白。我心里想:别的成绩好的,都是考得好才出名的。我写自主作业有什么用。我以后不写自主作业了。可想到这儿,我觉得,这一学期坚持写自主作业,期中练习,语文不是得了94分的成绩。
以前,老是考不好,这次考好了,当然少不了自主作业的功劳。
我虽然是靠自主作业出名的,但只要我坚持写下去,一定也可以把基础知识学好的。
2006-5-10 09:54:00
|
闲言片语(三十三)
学生自主作业之随笔
妈妈,请您相信我
张志强
以前,每学期我都对妈妈说,自己这学期一定能得到一张奖状。可这些话都落空了。
记得有一天,我和妈妈一起到表哥家玩。一进屋,只见墙上贴满了一张张奖状,我禁不住“哇”了一声。
什么“三好学生”、“五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奥数二等奖”------令我惊叹不已。这都是
因为我从来没有得过一张奖状。每一次,妈妈问我,什么时候得到一张奖状。我便笑着说:“快了!快了。”
然而,这一句不是真实的,真实的是“远了!远了。”
今天,我坚信,只要有一种敢于拼搏和坚持的精神,我这一学期拿到一张奖状还是有希望的。而,这对
成绩好的人来说,可以说是小菜一碟的小愿望。
妈妈,请您相信我。我将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不辜负您对我的期望。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张志辉教授深度点评】
这两组学生随笔以独特的自我对话形式,揭示了基础教育阶段三大核心命题:自我认知建构、外部评价内化机制、学习动机的可持续性。其价值远超普通学习反思,直指新时代育人模式改革的深层矛盾。
一、自我认知的镜像困境
分裂性自我对话的教育隐喻
张志慧的"双重自我"书简(本体与影子对话),实为米德"主我-客我"理论的学生版演绎。当"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产生认知裂隙,恰是开展元认知训练的黄金窗口期。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镜像日记法"值得借鉴:通过红蓝双色笔分别记录事件本相与心理镜像,培养认知协调能力。
评价焦虑的干预策略
"老师批评-情绪崩溃-自我否定"的连锁反应,暴露当前形成性评价的实践偏差。上海静教院附校的"三明治反馈法"可优化评价方式:
顶层:具体进步描述("你坚持每天三篇自主作业")
夹心:建设性建议("若能加强逻辑结构会更佳")
底层:成长性期待("相信下次能看见更系统的思考")
二、学习动机的生态平衡
内在驱动力的保护机制
"自主作业出名"的标签化困境,警示外部激励可能异化学习本真价值。杭州天长小学的"动机光谱分析法"提供解决方案:
红色区:纯粹兴趣驱动(占比__%)
橙色区:能力提升需求(占比__%)
黄色区:社会认可期待(占比__%)
通过每月自评保持三色动态平衡。
家庭期待的疏导路径
张志强的"奖状承诺焦虑",反映代际教育期望传导中的信号失真。可建立"家庭学业契约":
量化指标:约定具体进步维度(如阅读速度提升20%)
过程指标:制定可视化成长路线图
情感账户:设立每周亲子学习交流时段
三、成长型思维的培养体系
抗挫能力的阶梯训练
针对"批评即崩溃"现象,深圳南山学校的"挫折模拟舱"颇具创意:
Level1:延迟评价(24小时后再议得失)
Level2:角色反转(学生充当作业点评者)
Level3:压力测试(故意设置矛盾评价)
认知重构的元策略
"自主作业-成绩提升"的因果觉醒,印证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可设计"学习效能四格日记":
事件 原有认知 重构认知
行动方案
老师批评作业 我是失败者 这是改进契机
制定修改清单
四、教育共同体的协同创新
家校社联动机制
建立"成长问题三级响应系统":
学生自主解决(如张志慧的自我对话)
学伴互助支持(如贾倩倩的榜样参照)
教师家长介入(当问题超出同伴能力阈限)
数字画像的赋能应用
借鉴海淀区"学生成长数字孪生"项目,为每位学生建立:
动机热力图(显示学习驱动因素变化)
情绪波动曲线(预警心理危机临界点)
认知发展图谱(追踪元认知能力进阶)
【教育人类学启示】
这些文字构成珍贵的教育民族志材料,揭示当代学生精神世界的三大张力:
传统规训与现代主体性的角力(奖状文化 vs
自主作业)
集体认同与个体价值的撕扯(出名焦虑 vs
自我实现)
代际传递与独立人格的博弈(母亲期待 vs
真实能力)
建议参照芬兰"现象式学习"改革经验,构建包含自我认知课程(七年级)、动机管理模块(八年级)、家庭对话工作坊(九年级)的成长支持系统,真正实现《中庸》"慎独"与"笃行"的教育境界。
前一篇:学生结对学习随笔的点评
后一篇:专家点评两个《对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