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炳森的“云鹤海鸥”

标签:
书法云鹤海鸥访问记刘炳森天津文化 |
分类: 翰墨情缘 |
“云鹤有奇翼,海鸥无世情”,隶书条幅,长66cm,宽43cm,是刘炳森先生1982年赠我的墨宝,引首章为长形朱文“瑞德草堂”,“有”字旁钤有“壬戌”年章,落款行书“宝林老弟属
说起这幅法书,已是28年前的事了。
1981年,我还在人民日报实习,在采访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期间,认识了刘炳森。那次,我结识并采访了不少书家,包括孙墨佛、启功、黄苗子、沙孟海、陈叔亮、胡问遂、周慧珺等人,写了一篇很长的通讯,还有几篇访问记,但大部分没有在境内报纸刊出,因为那时报社根本不重视书法。后来我把通讯《群贤毕至光赞治平》寄给香港文汇报,分两次登了,还登了一些小花絮。第二年,人民日报文艺部编辑找我,说可以登一点书法稿子,我就把当时采访三位老书法家的内容重新组合了一篇通讯,其他稿子都废了。我的专访也有刘炳森一篇,也没有登出来。
那天我打听到刘炳森的房号,就在午饭后登门拜访。他住的是个标准间,两张床靠墙放着,中间是张两屉桌。另外那张床的主人出去了,我就坐在他的对面和他聊。聊着聊着,他就侧身躺下了。那时,铺床还不是现在这样,把被子平铺在床上,而是叠起来放在床头,他把头枕在被子上,让我也躺下,说不要那么正规,聊天嘛,轻松点。
我本来是把采访本放在桌子上,边聊边记的。他这么一说,我也不记了,心想回去再补记吧,只是碰到人名,怕记不准,就爬起来,问清楚,记在本子上。
刘炳森生于1937年,天津武清人。他说他出生地是上海,但三岁就回天津了,所以说话没有南方口音,倒时不时还冒出点天津味儿。他自小喜欢写字画画,十一岁就为亲友撰写春联。解放后,头几年没有书法家协会一类的组织,只有一个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成立于1956年,是著名老书法家陈云诰、郭风惠、郑诵先、张伯驹、萧劳等老先生共同发起的,社长陈云诰,秘书长郑诵先。研究社举办过几次中日书法交流展,刘炳森也参加了,那时他还不到20岁,作品也被选送到日本展出,老一辈书家对他格外青睐,他也成了研究社最年轻的会员。
1958年,他考进了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山水科,在学校里临摹了大量宋元明的古画,技艺日益精进。毕业后分配到北京故宫博物院,从事古代书法绘画的临摹复制和研究。他说,这个工作他“如鱼得水”。就是在故宫工作期间,他对书法的兴趣逐渐超过了绘画。
书法诸体中,他最喜欢隶书。几年里,他把历代著名的隶书碑帖,如史晨、礼器、曹全、乙瑛、张迁、石门,临了个烂熟。但是,他绝不泥古,他的隶字,融百家之长,形成了自家面目,后来被称为“炳森体”。
我采访他时,他曾嘱咐我,老先生多,你先写老先生,我的不着急,以后再写不迟。但是,眼看着稿子石沉大海,我觉得很难向他交代。有一次,又见到他,我说,想讨一张墨宝,只是不大好意思,那稿子也没登出来。他说,没关系,过几天,到我家来吧。
他那时住在故宫西北角楼外的一片平房里,紧挨着紫禁城护城河的内侧。后来那片房子全拆了。我骑着自行车,从故宫神武门往西,沿着故宫的高墙,找到他住的院子,敲开房门,屋里还有个客人,他让我稍等。他家里家具摆得很挤,书架上塞满了书籍画册。一张大书案上,除了笔砚,也堆了不少书。那位客人走了以后,我拿出自己带的宣纸,说,今天劳你大驾了。他问,你有词儿吗?意思是我想写什么。我哪好意思指定写什么,就说,你随便写吧。他把纸折了几折,就一气呵成写了这十个字。
这是他成熟期的隶书,严谨、稳健、俊逸、洒脱,我回家就送去装裱。有一阵子,我挂在客厅,越看越喜欢,都不想换下来了。
第一届书协,他当选为常务理事。后来名气越来越大,不仅升任书协副主席,还当了政协常委,我就再也没去叨扰了。至于那篇访问记,也一直没有发出去。有一次,想起这件事,却连底稿也找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