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SARS10年:“非典”亲历者的回忆》之《我的第一份遗嘱》

(2013-04-22 23:40:34)
标签:

sars

非典

亲历

遗嘱

回忆

分类: SARS10年

我的第一份遗嘱

万希润

 

    儿子似懂非懂,在电话里用稚嫩的声音急急地说:“打SARS!打死SARS!使劲打!打!打!”

 http://s4/mw690/4385aba4gdaf4f32888c3&690

    2003年,在我未满39岁的时候,我写下了人生中的第一份遗嘱。

    那年初,传闻广东有一种可怕的呼吸道传染病,非常凶险。消息影影绰绰,虽有些令人担忧,但那时的资讯尚不发达,大家不知详情,也就没有太多实质感受。

    春节过后,流言加剧,虽有官方辟谣,但恐慌日益加剧。我因公赴成都开会,有来自广州的同行告及该病的可怕:连开急救车的司机和因好奇向急救车探头观看的学生都不幸中招,病情危重,甚或夺命。说者严肃、焦虑而愤懑,听者惊诧、疑惑而担忧。看来,这病远非官方所述那么轻巧,心中逐渐沉重起来。

    回到北京后,恐慌气氛渐浓,北京也开始有了病人和疑似患者。虽然官方尚未正式宣布,但医院已经行动起来。同事们也开始有了赴一线工作的。除了对口科室,如急诊、ICU、麻醉、感染、呼吸等等,是官兵共赴一线外,其他科室赴一线的主要是年轻的住院医和护士。

    前线护士除年轻人外,还需配备护士长。我妻子当时是妇一病房的护士长,也报了名,等候一线的召唤。我1987年来协和认识的她,从来都是长发飘飘,唯有那段时间,她把心爱的长发剪短了,很短。因为一旦上一线,长发会很不方便。

    我那时是妇二病房的副主任医师,按年龄是远轮不到我上一线的。当时的气氛有些恐怖:这病到底有多凶险?还要死去多少人?灾难何时是尽头?每个人心中都没有底。这种情况下,我是无论如何也不想让妻子一个人赴险的。我于是决定,如果她被召去一线,我一定要跟她共赴危难。因此,我理了光头,开始安排儿子去青岛我父母家里。

    儿子出生时,我的父母岁数已经很大了,身体不好,所以我自他出生开始就从来没有劳烦过我父母。先是我俩自己带儿子,妻子产假过后,就把儿子平时寄养别人家里,周末再接回家;到二岁半后,就开始在幼儿园全托,周末才接回家。这一次,儿子刚三岁多,我不得不向年迈的父母求救了。

    我打电话告诉我父母,北京的情况很严峻,我们可能须赴一线,得把孩子送到青岛,请他们和妹妹照顾。二老已经听闻一些消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我的要求。然后,我立马买机票,一家三口眼镜、口罩防护急赴青岛。离开幼儿园时,老师们说:连我儿子都走了,看来情况确实很严峻了。因为我们工作忙,脱不开身,平时幼儿园即使流行手足口之类的传染病时,儿子也从来都是如常住园的。

    来到青岛,父母、妹妹满是忧虑。当时官方还没正式宣布疫情,但他们已经风闻情况的紧急。他们担忧地问我们是否能够不去一线,却也心知肚明我们的职业性质,只能无奈地放我们匆匆回京。

    在青岛的两天,我们努力地多陪儿子玩耍,特别是我妻子,总是抱儿子、亲他。我们虽然不是非常害怕,但总是想万一上前线死掉了,就永远见不到儿子了。现在回想起来,那时有些忽略了我的父母:其实,我若死了,他们就是在暮年的时候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啊。人,总是顾此失彼。就如我不想让妻子一个人孤独面对危险,就只好把儿子托付给父母和妹妹一样。

    回到北京一周后,官方就公布了疫情。北京城一片萧杀气氛,一批又一批的同事奔赴一线,电视上开始了英雄宣颂和宏大叙事,门诊、住院的普通患者减少,病房合并,一片非常时期景象。北京人和果子狸成为成为最不受欢迎的动物,人们尽量地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特别是飞机。幸亏我们当机立断,提前把儿子送了回去。

http://s12/mw690/4385aba4g08d91b0f92cb&690

即使是普通病房,也得严加防护,妻子的口罩里衬了多层纱布

    我和妻子每日上班,回家后,一项主要活动就是给儿子打电话。我特意把每次电话都录了音,以备万一我们不幸中招挂了,也算是给儿子留下一份念想。记得我俩还争论要不要告诉儿子实情:我怕吓着儿子,妻子则认为应当让儿子知道爸爸妈妈干什么去了,万一死了,儿子也会知道为什么。于是,我们就在电话里跟儿子大概说了一下。儿子似懂非懂,在电话里用稚嫩的声音急急地说:“打SARS!打死SARS!使劲打!打!打!”

    就是在那时,我和妻子写下了人生的第一份遗嘱。主要内容是把儿子托付给父母和妹妹,希望如果我们万一没了,他能够好好长大……——若真的有灵魂,我们一定会不去天国,而是只围绕在他的左右,护佑他。

    写到这里,我的眼泪不由自主的流了出来。今天看来,我们当时有些过虑了。但是,在当时确实心中没底。

    最终,在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后,SARS戛然而止,我们则没有轮到去一线。

    一切又慢慢地回到了原形。我们把儿子接回了北京,短短二个月,儿子说话已经带有青岛腔了。

    听着儿子用青岛话背的《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我恍若隔世。

http://s5/mw690/4385aba4gdaf4f9fd94e4&690

SARS
后去青岛接儿子,平素喧嚣拥挤的海滨,那时宁静寂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