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SARS10年:“非典亲历者的回忆》后记

(2013-04-19 22:46:58)
标签:

sars

非典

回忆

亲历

医患

分类: SARS10年

《SARS10年:“非典亲历者的回忆》后记

 http://s7/mw690/4385aba4gdab7db217876&690
    没想到,我平生主编的第一本书,竟然是一本非医疗专业的书——她甚至连医疗科普都不是,但她又与医疗专业密切相关。

    对于10年前的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我虽然最终并未亲临一线,但是当时的那份严峻、恐惧、愤懑与感动一直在我心中发酵。我有个想法:采访亲历一线的人,记录宏大叙事、英雄壮举之外的人性与职业精神。但因为工作繁忙,加之懒惰,一直未能付诸行动。

    2013年2月2日,我读到了刘又宁教授的《用生命铸成的历史》,文章把我又带回了那些难忘的日子。我有感而发,发了二个微博。朋友霍雨佳看到了我的微博,马上推荐给了编辑董耘。很快,我们三个见了面,决定为亲历SARS的医务人员出一本书,记录灾难面前的人性与职业精神。我们商定,即便是自费,我们也要把书印出来,为世人和后辈留下一份亲历者的记忆,铭记曾经的危险和牺牲。

    这是我所参与写作的书中,成书最快的一本。短短一个多月,40余位作者的50篇稿件就集齐了。

    我向参与过SARS的医护约稿,鲜有推辞者。大家对于10年前的那场惊心动魄的遭遇战都有感欲发,我的提议让他们心有共鸣。谢志毅大夫在我约稿的当天下午就把稿件发了过来,有的同道找出了当年的日记,有的作者积极向我推荐参与者,周宝桐不但答应了我的约稿,还把他夫人写的稿件一并交给了我……

    为了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反映当时的状况,我还约请了检验科的同事撰稿,他们同时是摄影爱好者,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图片资料。我又访谈了参与后勤保障的协和同事,他们同样心有共鸣。宋平大姐不但替我召集了食堂员工,还把当时的食材供货商找了来。邓菊花大姐也替我召集了护理员和负责后勤工作的王钢。清洁大班的周昱辉则亲自撰写了稿件。

    同样是为了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反映当时的状况,我又约请了协和之外的作者。他们都和我至今未谋过面,只是通过朋友甚至只是通过微博相识,就答应了我的约稿。我深知,他们也是有感欲发,心有共鸣。感谢我的这些兄长、老弟同行。

    感谢李建军为我找到了常玲和Perrett,为本书增添了新的视角。

    特别感谢刘又宁教授,我通过肖毅大夫找到了他,刘主委毫不犹豫地答应我将《用生命铸成的历史》作为代序,为这段历史做了全景式的叙述与反思。

    特别感谢李菁,在《三联生活周刊》上读了她的文章后,我通过微博找到了她。她立即答应了我的收录请求,并允许我略做改动。李菁的文章让我对于媒体人眼中的医务人员有了另外的视角。

    特别的感谢还应当给文章中的礼露。礼露大姐是一个快人快语的性情中人,她为本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她提到的王仲、许文兵、李太生,都是长我几岁的好哥们儿,平凡而专业的英雄。

    特别的感谢,给网友shanshanshui。SARS给了她极大的伤害,我在网上看到了她的文字后深受感动,蒙她同意,将该文收入本书。幸存者,是我们不能忽略的群体。

    更应当铭记的是那些被SARS夺去生命的人们,特别是那些殉职的医务人员,在他(她)们身上,闪耀着最纯粹的人性光辉和职业精神。

    对于殉难者家属群体,我实在是没有勇气去约访,从心底我不忍去揭这痛苦的伤疤。

    最崇高的敬意,给我一直景仰的前辈。虽然我因故未能采访他,但他的勇气与担当,永远值得世人铭记与感怀。

    我的约稿短信是:“SARS10周年,记录我们心底的记忆”。“从亲历者的角度见证历史,记叙所思所为所见所闻,真挚平白,注重细节,让普通人看得懂,让有心者有共鸣,为后人留下食人间烟火的历史”。

    随着时光的流逝,有些历史的细节已经开始被淡忘,即使是亲历者,对于当时的细节也有些模糊了,这更让我觉得本书的必要性。而所有的参与者的积极,特别是那些尚未谋面的作者们的积极参与和慷慨帮助,也对于本书的必要性做了最好的注解。

    感谢霍雨佳,感谢董耘和胡晋,使本书得以问世。

    除了留下第一手的历史资料和以史为鉴之外,我还有一个特别的奢望:希望读者们通过这些故事,看到真实的医护:他们既不是天使,也不是恶魔;疾病面前,他们同样很脆弱,也有恐惧与愤懑,是职业精神让他们挺身而出……

    请不要在需要他们冲锋陷阵时捧杀他们,更不要在他们不得不忍辱负重时棒杀他们。

……

    不奢求灾难不再,但求灾难再次来临时,我们能够应对得更为专业,少一些无谓的牺牲。

    如是,于国于民,幸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