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徐明姐的文章

(2006-03-19 02:32:17)
分类: 法律人的足迹

我们的“理律杯”之路

 

 

从开始准备“理律杯”比赛至今,已近五个月之久,但是回想起来,那些鲜活的日子仍旧历历在目,宛若昨天。从九月底的选拔,十月十一月的组队训练直到十二月初的上京比赛,我们一行八人(时称“战友”)一起经历了令人难忘的酸甜苦辣的日子,学习到了更多在课堂中无法领悟到的知识,体味到了想成为一个“法律人”的艰辛,也在和各大名校法学同胞们的对决、交流之中开阔了眼界。现在提笔来记述这段历程,仍止不住心潮澎湃。

 

人物篇

回忆像一片大海,散落着点点滴滴记忆的浪花,这些记忆的主角——我的朋友们战友们就是那一颗颗的珍珠珍藏在我心底。他们和我一起携手走过了这段旅途,有笑有泪,沉淀下来的是永远深沉的情谊。

 

  申晓娟

我们都亲切地叫她“晓娟姐”,不仅因为她是学姐,更因为她从容淡定,宽容体谅的学姐风范。“理律杯”特训小组因为有了她,更显团结紧密、有条不紊。她的学识自不待言,给我们这些学妹学弟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她作为大四学姐的平和沉稳的心态。“人淡如菊”这个词形容她最适合不过。通过两个多月的特训学习,我愈加发现在如今的学习型社会中,宛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压力大,任务重,此时人的心态和心理素质便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是束手无策,怨天尤人,还是调整心态,严阵以对,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一种平和向上的积极心态是每个现代人都需要的。晓娟姐在这方面便充分体现出了从容应对、波澜不惊的大四学姐风范。无论是平日里制定计划、讨论学习,还是最后决战清华,我们看到了一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大家气度。

 

  陈冉

   我通常亲切地称呼她“冉冉”,虽然她挺不乐意的。别看她生得小巧玲珑,瓷娃娃般白净可爱,却是真正能力过人的“实力派”。曾担任团委副书记的她组织协调能力一流,与晓娟姐通力合作,对我我们的特训进行了周密部署,精心策划,使我们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在她身上体现了我们这代大学生聪慧勤奋、学有所长、全面发展、综合提高的“能力型人才”特点。如今的大学生早已不是天之骄子,面临着社会的严峻考验。由于大学的教育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并不完全相符合,所以如今的大学生更多需要的是一种综合能力上的进步。无论将他放在哪个位置,都能够迅速适应并且学习新知,处理问题。陈冉便是如此,她在做好团委工作的同时连续两年拿到一等奖学金,在我们刚开始对问题一头雾水时道破天机,在赛场上她迅速反应主动出击赢得了评判的赞赏……她是我们的骄傲!

 

  李超

   他是“理律杯”队伍里宝贵的两名男同胞之一。与我是老乡而且是高中校友。虽不同班,但他在高中便以高超的演讲才华和精妙的辩论技巧蜚声于校。虽是学理科出身,却长于诗词歌赋,古文功底深厚。但也恰恰是其理科生具有的精密的逻辑和推理弥补了我们思维单一的不足。在我们的学习讨论中,他常常能够“别出心裁,曲径通幽”地解决问题。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八零后城市学生的特点。善良、正直、努力上进、尊师重道、有着青年人的一腔热血、远大理想抱负。两个多月里他负责着较为棘手的“不当得利”部分,同时也肩负着照顾学妹、勤杂工、电脑技工等多项任务。可他始终坚守阵地,不论熬夜、通宵毫无怨言。最后正式比赛,连战三场,其他队员吃饭休息时,他还要连续备稿准备下一场比赛。赛场上妙语连珠,反应迅速,尤其是第二场比赛时,独辟蹊径,赢得评委称许。

 

  崔喜婷

    喜婷在我们中年纪最小,可是能力却一点也不差。她作风扎实,为人勤恳,善于提出问题,抓住关键逐个击破。交给她完成的任务,决不含糊,肯定得以圆满解决。辩论起来不及不徐,字字珠玑。学习讨论严肃认真,态度端正。

 

  王娟

记得第一次选拔初识,她面容白净素丽,看起来很柔弱。孰料真正辩论开始时,巧舌如簧,步步紧逼,真是不可貌相啊。进入特训阶段后,慢慢发现她为人直爽率真,而且有点急脾气,不过做起事来可是雷厉风行。与崔喜婷组成小组,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王圭宇

    圭宇同学便是那另外一个宝贵的男同胞。他是我们班的团支书,还兼任《法制聊天室》的编辑。文采出众,而且同样擅长古文。他为人正直,思维缜密,常不苟言笑。但我们却经常被他的“冷笑话”逗得前仰后合,可他还是一本正经,一脸无辜。最后决战清华时,也是他用手中的DV记录下了我们终身难忘的一幕幕。

 

  许慧

    许慧来自04级,在一群师哥师姐们中间,她的聪明才华亦是熠熠生辉。小妹妹年纪小本领不小,多才多艺,英文了得,我们学习过程中需要查阅一些英文原著专业书籍,便是由她来完成翻译工作的。虽然一些专业知识尚未学过,她仍旧坚持学习,完成进度。而且许妹妹年纪虽小却博览群书,经常语出不俗,令我们刮目相看。在她身上我看到了“八零年后”另一代人的全新特点,这代人不是曾经被称为的“垮掉的一代”,不是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也不是完全像我们这代人一样有着些许的迷茫和畏缩。它们宛如冉冉升起的新星,折射着日月精华,他们虽未独生子女,但自立自强,奋斗不止,敢拼敢闯,尊重父母但又不愿依赖父母家庭,更愿意自己开创一番天地。

 

    我的这些“战友”,也是我终生难忘的朋友,我们一起走过了近三个月的理律路程,虽然不长,但是我们共同经历、面对了很多,体味、懂得了很多,相信他们会和我一样珍视这段日子,将它保存在我们共同的青春纪念册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王娟姐的文章
后一篇:李超哥的文章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