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鸦片战争的反思——《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2025-10-12 19:52:41)
标签:

历史

      在《天朝的崩溃》一书的最后,作者总结说一个失败的民族在战后认真思过,幡然变计,是对殉国者最大的遵崇、最好的纪念。然而鸦片战争之后,清朝似乎还是没有从“天朝”的迷梦中醒来,清政府的种种作为依然如故,就像一切都未发生过一样。为此作者还把对鸦片战争负有责任的12名政治家(琦善,林则徐,道光帝,伊里布,杨芳,奕山,颜伯焘,奕经,刘韵珂,牛鉴,耆英,黄恩彤)在战后的表现一一列了出来,他们理应对这场战败的战争有着最深的体会,最猛烈的反省。然而从这12人的战后经历来看,琦善,伊里布,杨芳,奕山,颜伯焘和牛鉴几乎没有反应,剩下的5人又可分为3类:一是耆英、黄恩彤的“柔夷”,差不多就是完全放弃抵抗的“投降派”;二是刘韵珂的阴制;三是林则徐的对抗,而道光帝则在三者间游移不定。而做出反应的这些人,大多数在通商口岸,如果战后把他们放到非通商口岸,或许他们也会像琦善等人那般麻木。作者在这里用的是“反应”一词而不是“反思”,因为这些清朝大员们没有一个人真正认真反思过这场战争,更别说吸取教训,从而做点真正有利于国家有利于民族的事情来。这些人在战败后虽然有些人被道光帝投入了大牢甚至判了斩监候,但最终都被放了出来然后一路官运亨通,包括林则徐。他后来历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和云贵总督。我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研究历史的人还普遍认定林则徐具有改革中国现状的进步思想,但是细看他战后的表现,他其实根本没有任何有建设性的建言和行动,作为一名一品大员,有了充分的权利和能力,他却什么也没有说没有做。他唯一值得肯定的大概就是他那抵抗的姿态。但就是这姿态其实也有很多让人诟病的地方,且不说他战前的军事部署不堪一击,1850年两名英国人来到福州,托英国代理领事代租城内神光寺房屋。刚刚告老回乡不久的林则徐闻讯立即组织士绅书写公启质问候官县令,并上书福建巡抚要求驱逐英人。当时的巡抚徐继畲主张从缓设法,避免酿起事端。而林则再次上书,连提十二问,表明他不惜为两名英人入城而引发一场大战。毫无制敌之策而用轻率的不惜动武,或许终其一生他都没有反思过这场战争失败的真正原因,并且始终自以为自己战前在广州的部署十分得计。而活得最长的奕山在战后的不仅没有任何建言,而是为清朝为中国带来了一次次灾难——出任伊犁将军后,面对俄国的步步紧逼,他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还自以为自己功劳很大,因为他觉得他避免了衅端。
     对比同一时期的日本,同样是被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了国门而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但是他们迅速做出反应,反动了明治维新,半个世纪后他们就同西方列强一道用武力炮轰他们曾经崇拜学习的地方,在中国享有了和西方列强一样的权利。而此时的中国,虽然洋务运动搞得轰轰烈烈,然而多是表面文章,几年后的戊戌变法更是惨淡收场,固步自封的当权者守着老祖宗定下的规矩在战争的废墟上做着大梦。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的那把大火虽然烧掉了圆明园,却烧不掉当权者们身上那些陈腐的天朝思想。
       犯错不可怕,失败不可怕,但一错再错一败再败而不知反思不思改变,不管于国家还是于个人而言,那都是无可救药的存在了。问题在于很多时候,我们根本认识不到自己犯了错,甚至还会像那些和西方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清朝官员一样,以为自己做的是利国利民的事情,自以为自己立了好大的功劳。
       鸦片战争是中国人第一次接触的现代化战争。在以往的冷兵器时代,战争基本上都是在国界相连的国家之间展开。而进入现代化之后,战争就全球化了,而且现代文明发展越高,致命武器的研究发展也越快。而且没有一个国家敢停下来,因为武器一旦落后就会挨打。比如现在的乌克兰,比如现在的巴勒斯坦,还比如那些大大小小在大国夹缝中求生存的小国家。可以预见的是,将来的某一天,人类甚至地球终将毁灭在我们自己研究发明出来的致命武器中。
       所以说,人类尽管披上了文明的外衣,但本质上其实还是和低等动物界一样“弱肉强食”。而不幸的是,人类比那些低等动物更贪婪,所以战争永远不会停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