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读《天朝的崩溃》
(2025-10-08 17:54:50)
今年国庆假又撞上中秋节,假期前调后调的整了八天之久。朋友圈里全是晒各处风景美食的,我还是一如既往家里蹲着看着这些花团锦族般的热闹没有丝毫波动,倒是几个朋友去湖边民宿住了几天,每天遛遛狗跑跑步逛逛乡下农场让我心生羡慕,觉得这才是理想的度假模式。也不知道自己将来有没有机会这样出去度度假。
这个假期快要把茅海建写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读完了——当年的历史教科书曾经提到过鸦片战争,但不过是寥寥数笔带过。我现在都还能记得它说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是民族英雄,而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则标志着中国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的开始。至于这场战争失败的缘由,无外乎清政府各级官员的腐败无能和现代化武器的落后。而在《天朝的崩溃》这本书里,作者引用大量当年的第一手资料如各级官员写给道光帝的奏折和道光帝发往各个官员的上谕以及英方文件日记等,力图尽可能客观地还原当年那场战争的真相。只是这真相越读越让人觉得荒唐,读这本书的时候,“世界就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这句话不时在我脑海中跳出来。
被今人奉为“民族英雄”的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时候肯定是非常有“天朝上国”的底气的,而且他始终相信销烟并不会启“边衅”,他在提交道光帝的夹片中称: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后来更进一步说夷兵“一仆不能复起”。因着他的这个论调,清政府上下都相信夷兵不善陆战。鸦片战争开始很长一段时间,各个领兵将领都只注重水上防务而忽略陆地防守,结果在英军战舰和登陆部队的两重攻击下惨败。
事情的荒谬就在于英军的战术一成不变,而清军一败再败还是固执相信“夷兵不善陆战”,领兵官员甚至称登陆作战的是“汉奸”即中国本地被英军收买的人。
今天的百度百科描述林则徐依然是政治家,文学家和民族英雄。关于他在鸦片战争中的表现,百度百科是这样说的:道光十九年(1839年),以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虎门销毁。该事件被认为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战争爆发后,令广东军民严阵以待,使英军在粤无法得逞。不久后被构陷革职,遣戍伊犁。而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作者已经用大量的史实证明林则徐当年在广东的系列军事部署不过是典型的书生议兵,全凭着感性认识的推论在头脑或纸面上演绎,完全没有考虑实际操作的可能性,英军一旦进攻,必然还是一败涂地。只不过他运气好,当时的英相要求英军“在广东不必进行任何陆上的军事行动”“有效的打击要打到接近首都的地方去”,所以英军的作战方案是“在珠江建立封锁”“占领舟山群岛并封锁该岛对面的海口,以及扬子江口和黄河口”。而林则徐却因此误以为英军是不敢对广东进攻,因为他早有准备让夷兵无隙可乘。所以定海失陷的消息传来他还理直气壮地指责浙江方面未能像他那样做好准备。后期他也有不少军事上的建言,但认真分析下来,大多毫无可取之处,更无有战胜当时英军之可能。就是这样一位天朝大员,战争实际的开启者,却不管是战争当时还是今日,都被视为民族英雄而受人顶礼膜拜。而卷进这场战争的其他官员,除了战死的,都有着颇多非议,特别是琦善、伊里布,耆英之流更是被钉在“卖国贼”的耻辱架上至今不得翻身。而通过《天朝的崩溃》一书的分析,这些人其实一开始也是立场坚定的主战派(或许琦善要除外),带着必胜的信念奔赴到江浙一带,轰轰烈烈地大搞了一场场防务,结果一交战就溃不成军。认清敌人不可战胜的他们很快就变成了主和派。再仔细分析那些所谓的主战派的官员,结果却发现全是没有到过战区的,上了战场的主战派都最终变成了主和派。没有想到“站着说话不腰疼”这句俗语竟然如此贴切表现了当时的历史情形。
中国历史的最大弊病大概就是用“道德至上”来记录历史。不管什么事件和人物,胜利者必然要加持正义,失败者必然有着不道德的原因,善恶要分明。而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世间事,哪里是一句善恶能说尽的呢。然而历史本来就是胜利者书写出来的,这书写的目的除了记录更重要的是宣传他的正义性,那能不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呢。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