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话古今读书人——读书笔记(四)宋史“选举志”

(2024-05-12 15:35:19)
标签:

历史

      《宋史》一到四十七卷是“本纪”,“本纪”之后就是“志”,从四十八卷到二百零九卷。然而“天文志”“地理志”“乐志”“礼志”“律志”我表示真是完全看不懂。直到一百四十三卷的“仪卫”“舆服”勉强能看懂一些,但实在是没有多大兴趣,也就跳过了。所以看完“本纪”我基本上是从一百五十五卷“选举”开始看的,大约因为自己也算是教育工作者,所以对古代教育及人才选拔也比较感兴趣,看起来也就不是那么枯燥了。
        中国现代教育历来被各种诟病,但受过教育读了大学的我们这些年来扮演个文化人的人设自觉还是比较得心应手。然而随着读的古书越多,我越对自己是个读书人的设定表示怀疑。这次读《宋史》更是所有的信心都碎成渣渣了——古人说一个人知识渊博,最爱用的一句话大概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然而《宋史》里的“天文”“地理”我是完全摸不到门,简直是一窍不通。这也罢了,明明是个简体字版本,还是时不时蹦出几个不认识的字来,所以我不光天文地理一窍不通,连字都识得不全,这要按照古人的标准来看,我简直就是一个半文盲吧:识得几个字,却经史子集一概不通,更不要说什么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了。读中国古代历史,你会发现好多文官上马能提枪杀敌,下马能执笔理政。像文天祥这种生不逢时的末世状元,带着一帮残兵败将还跟武力值爆表的元朝叫板了好几年,要不是窝里斗心不齐,说不定就真叫他力挽狂澜于乱世了,可惜啊可惜!
      古代的科举制度一直以来是“腐朽落后”的象征,而人们对现代高考制度的抨击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是认真思考一下,科举选士或许有这样那样的毛病——通读《宋史》一百五十五卷到一百六十卷(选举志),你会发现朝廷也在一直想办法杜绝各种选举作弊但收效甚微。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仿佛为此不断上演。但如果失去科举这条通道,古代底层读书人也就失去了唯一的上升渠道了。在隋唐以前,世家大族把持着朝廷,是为门阀制度,出生在名族世家即为胜利,而底层读书人想要出人头地,似乎只有投靠这个那个世家才有希望。而高考制度其实也差不多是现代社会底层人民往上爬的成本最低也最容易做到的一条通道了。说起来,虽然现代社会培养的读书人和古代“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并且文武双全的举人进士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但这个高考制度,在杜绝人才选拔作弊这一块,已经有效得多了,身为半文盲的我们,其实有什么理由抱怨呢?
      史书读多了,你会发现你很容易和这个世界和解——历史上那么多伟大优秀的人遭遇不公,平凡而庸碌的自己受这么点委屈算什么呢?无意中看到知乎上有人问“赵构后悔过杀害岳飞吗?”这个问题或许赵构本身都莫法回答。后悔过吗?被金主完颜亮打得抱头鼠窜的时候或许后悔过,不然也不得默许孝宗收拾他的替罪羊秦桧(其实那个时候秦桧早死了,不过是剥夺封号,打击其党羽)。但是把时间倒回到从前,他还是一样要杀掉岳飞——统治者的心里,为自己的打工的走狗们有能力固然是最好的,但能力从来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忠心,重要的是这种能力能否为我所用,重要的是这种能力是否会危害到我,但凡有那么一点点怀疑,走狗就只能烹了了事。但是统治者大多数也是普通人,他们的判断力往往也高明不到哪里去。这就导致历史上老是上演忠心为国的忠臣蒙冤而死的惨剧。那些蒙冤而死的忠臣大多数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大人物,结果到头来还是死得不明不白。这么一对比,你会发现我们在生活中工作者遇到的那点不公正真是太小case啦,完全没有必要放在心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