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责怪倒饭事件中的学生太矫情
丛心开史
11月20日,广东佛山桂江二中百余中学生在食堂就餐,看到学生餐只有5个肉丸和少量青菜,一边餐桌上很多教师却吃起火锅和配菜,而且一些在本校读书的教师子女也在火锅桌前吃了起来。这些学生为表达不满,将饭菜公然倒在食堂餐桌上。(11月
24日《广州日报》)

制图:
唐春成
有道是,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百余名学生将白花花的米饭连同肉菜扣在桌子上,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要表达怎样的情绪,都因公然冒犯了勤俭节约的美德,而难逃舆论的谴责和声讨。这点可以从网上网下的争辩中发现佐证——赞成学生们举动者有之,更多的还是对学生的“过激”行为表示担心与指责。
舆论的火力集中对准了倒饭的学生,而引发学生们集体倒饭的直接原因——那顿“豪华餐”以及它的享用者,老师们及其子女,则全然弱化成了倒饭事件的边角料,经过短暂的轻描淡写后,被弃之于落寞的角落里。更遑论积聚起学生们的怨气,最终引发愤而倒饭事件的深层原因——师生间人格上的严重不对等关系,甚至在事发后的一周之内,也很少被人提及。
其实,桂江二中学生配餐质量问题,之前就曾多次遭到学生诟病,就连桂江二中德育处负责人也承认:“一直以来就有学生对学校配餐质量表示不满”。然而,在师生人格关系严重不对等的现实语境下,学生们的平等对话权难容乐观,甚至常被高高在上的教师威严藐视为“犯上作乱”,就如桂江二中学生针对改善饭菜质量提出的平等对话诉求,除了曾被“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过该情况”外,就是被郑告“觉得饭菜质量不好可以选择回家吃饭。”冰冷生硬的回应,充斥着“师尊生卑”的等级作风,在这种人格上极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学生觉得老师缺少可敬可爱的师长形象,多了可畏和可恶的霸气作风。一旦平等对话权被传统的师生关系压抑得无从排遣,集体倒饭就可能成为宣泄的出口。这应该引发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工作者思考,而不是一味地谴责。
记得奥地利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布贝尔说过,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格对等的“我—你”式对话关系。这种“人格对等”是和谐师生关系尤其要追求与期待的。
事实上,师生关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受一定社会经济政治与思想文化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公民社会和个人尊严成为一种世界普适性的价值追求,这势必对传统师生关系带来冲击,如果教育工作者不能顺势顺时而为,更新师生关系认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那将是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双重悲哀。
作者赵一,本报评论供稿人,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