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邢台日报》头条发《肩上图书馆》7月16日

分类: 最新发表 |
肩上图书馆
周桂芳
周末,我带着儿子去湖边公园踏青。
在湖边的绿化带上,有一个褐色的雕像,儿子指着雕像问我,“妈妈,这个人是谁?”“他是吴老师,叫吴炳才的好老师。”“那他肩上挑着一担什么?”“他挑着他一生的剪报,挑着知识,他肩挑的就是一个移动图书馆。”儿子很不解,我为他耐心地讲解吴老师的故事,那也是我儿时难忘的故事。
儿时,我就读于一个偏僻的乡村小学。有一天,学校里来了一位怪人,他戴着一顶旧草帽,肩上挑着一担子破烂,穿一身青色的旧中山装,脸上戴一副大黑框眼镜。他挑着担子,一走进学校大门,立刻引来了乡村孩子们看热闹,孩子们像麻雀一样叽叽喳喳地围着他。有大胆的孩子问“你挑着什么?来卖好吃的吗?”“你是收破烂的吗?牙膏皮要不要?”他一边放下担子,一边摘下旧草帽用它来扇风,然后笑着说,“我是给你们送好看的东西来的。”“什么好看的东西?有丝巾发夹吗?”“有弹珠吗?”孩子们把他围得水泄不通,等着他打开他的破烂箱子。这时,老校长老远就笑着跑来了,把手伸得老长,与他握手。老校长说,“吴老师大老远来,辛苦了,先去喝杯茶再说。”“不,不,不,先找个地方把我的这些宝贝挂起来让孩子们先看,时间金贵,等下再喝茶也不迟。”校长连忙叫来了几个男老师忙开来,然后为我们介绍吴老师。原来他不是卖东西的,更不是收破烂的,是真的送好看的东西来的。孩子们怕老校长,耐着性子听校长讲完,就迫不及待地围去看一张张挂起来的剪报。那一张张一米多长的剪报,有花花绿绿的各种报纸精美的插图,还有各种文章,科普知识、卫生知识、诗歌、散文等各种门类剪报,还有吴老师自己收藏的毛主席像,各种小人书,形形色色,各种各样,无奇不有,看得我们是眼花缭乱,挪不动眼睛。吴老师还认真地为孩子们一幅幅讲解,孩子问什么,他就答什么,现场有问必答。那挑着不起眼的一担破烂,展开来就是一个小小图书馆,让孩子们大开眼界。
那时候,乡村学校根本没有图书馆,我们也不知道什么叫图书馆。农村家庭贫穷,根本买不起书,更看不到什么报纸,孩子们能看的就是上学发的几本教科书。
吴老师当年在县城一所中专教书,平时爱读书剪报。当时,交通不便,他希望广大农村更多的孩子能阅读图书馆里的藏书和报纸,便想了这个好办法,就是用自己的肩头,挑着一个小图书馆下乡,走校串村,到各个偏远学校村庄里供乡下孩子们读书看报。
一个人,一担子,一肩挑,脚走到哪,就把图书馆挑到哪儿。人力有限,就浓缩精华,剪下来,集中粘贴在一张张自制的剪报上。只要没有课,只要放寒暑假,挑上肩,就能说走就走,走到乡下去、走到学校去、走到村庄中去,放下担子,展开来,挂起来,孩子们围来读书看报。吴老师平时进学校,放假进村庄,退休了也是坚持几十年如一日。等我读初中了,碰到吴老师又把图书馆送到了我就读的初中。吴老师的肩上图书馆流动到了小城的各个乡村学校。
下乡进村了,吴老师就像卖货郎一样敲锣,村里的孩子们听到敲锣声,以为是卖货郎来了,就都跑过来。一看是小人书,还有稀奇古怪的剪报,就算有不认识字的文盲,也看得懂图画,孩子们就拿着书看,看得很入迷。就这样一个个村子走,走到哪儿,就把图书馆送到哪儿,一个暑假能跑好多村子。
这恐怕是全国最小的图书馆,肩上图书馆;这是乡村最早的流动图书馆,脚走到哪儿,图书馆就建在哪儿;这是最小成本的图书馆,就是一个担子,一个管理员。
现在,我在省城也看见了一辆大巴车“流动图书馆”,把大巴车布置成图书馆的样子,把车开到街里人多的地方停下来,供人们上去阅读,这种流动图书馆,方便了市民群众的阅读。
看到这情景,我就不由得想起当年的吴老师肩上图书馆。这样一个简陋的肩上图书馆,对乡村孩子们的影响功不可没,那些优秀的书籍,丰富的剪报滋润了多少孩子幼小的心灵。
也许我的读书兴趣,文学兴趣都是肩上图书馆培养出来的。
遥想当年,在贫穷的乡村,肩上图书馆帮助了多少孩子们打开了读书之门,种下了多少阅读种子,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精神和力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