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东台日报》发《夏天的凉棚》7月8日

分类: 最新发表 |
夏天的凉棚
阅读量:895 本文字数:1645
周桂芳
炎炎夏日,若有一方小院,定要在院中搭上一个凉棚,人在凉棚下捧一杯清茶,摇一把蒲扇,凉风习习,不时沉李浮瓜,那真叫一个爽。
凉棚,是乡下夏日的标配。在乡下,还没到夏天,各家各户就会不约而同地在屋前搭起凉棚来。
儿时,院子的凉棚,就是父亲亲手栽的葡萄架,既是凉棚,又是美食。既可阳春白雪,又可下里巴人,那是夏天最美好最甜蜜的回忆。
我家凉棚都是父亲搭的,他借助院子的两个屋角,一棵高大的梧桐树,在另一个角的空地上埋下一根木柱子,顶上用钢丝四个角拉几下,形成一个简单的网格,就是一个简单的凉棚模型了。父亲从镇上买回两棵葡萄苗子,围着木柱桩种下,然后用绳子将葡萄苗固定好,只等夏天到来。
我天天盼着葡萄快快长大。母亲说,这葡萄苗长得太慢了,等夏天来了,它还长不成凉棚,到哪儿乘凉啊!于是,母亲随手种了几棵南瓜苗,泼了几勺粪肥,过不了几天,下几场雨,那南瓜苗就蹭蹭地疯长,长成了南瓜秧。南瓜天天抽丝牵藤,不断往上爬,节节高升,肥大厚实的叶片密密匝匝覆盖住凉棚顶盖。原来光秃秃的顶盖,真的变成了绿凉棚,藤叶像绿门帘一样低垂下来,绿油油,一条条、一簇簇,挤挨着舒展开来,在风里飘荡。
当南瓜藤蔓开出黄色花朵时,已是炎炎夏日了。南瓜花是寻常的百姓花,却是母亲心中明亮喜气的花。在燥热难耐、辛苦劳累的日子里,这一朵朵金黄色的小花却能给母亲带来力量,带来喜气。母亲种南瓜除了观赏效果外,还能给家里带来源源不断的新鲜美味。
夏夜,等父亲出车回家,我们一家人把木桌子、竹床、竹椅都搬到凉棚下,在凉棚下围桌吃饭,乘凉,拉家常。父亲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母亲做的南瓜汤,一边听样板戏。吃完饭,父亲会泡上一大缸茶,慢慢地喝,一脸满足和惬意。
放暑假了,我和哥哥每天都会搬来小木桌和竹床,静静地坐在凉棚下。母亲总给我们找活干,帮她剥毛豆、剥玉米,让我们剥一个夏天。母亲也经常在凉棚下干活,有时是搓洗衣服、被单,有时拿着针线缝补衣服,有时和邻居阿姨们围坐在一起择菜洗菜,闲话家常。在凉棚下,夏天的风是凉丝丝的,日子是幽香绵长的。
等到第二年夏天,父亲种的葡萄已悄悄搭好了凉棚。我在凉棚下的竹床上躺着,望见棚顶缀满了一串串葡萄,很是诱人。葡萄藤顺着一路前进,冲进了我家的窗台,跳上了屋顶,藤蔓长到哪里,果子就结到哪里。一串串累累果实如动人的风铃吊在我的窗前,颗颗饱满下垂,像晶莹欲滴的露珠。肥厚宽大如手掌的绿叶衬在葡萄的上面,为葡萄遮风挡雨,过滤疾风骤雨和炙热阳光。葡萄在硕大清亮的叶荫里安然自若地生长,金泽玉润,粒粒生辉。
盛夏的夜晚,父亲怕热,他总会光着臂膀,摇着蒲扇,坐在葡萄架下乘凉。我们一家人围坐在荫凉的葡萄架下,大碗地吃饭,米饭是那样香甜,小菜是那样可口,父亲总是吃得最多,也总吃到最后,剩菜剩汤他都照单全收,吃个饱足。茶余饭后,就着门口那明亮柔和的光线,点缀着三两个流萤,伴着虫鸣,愉快地跟我们讲牛郎织女等神话故事。口渴了摘几串晶莹软润的葡萄给我们尝尝,或分送给来走动串门的叔叔婶婶、爷爷奶奶和孩子们。
农忙“双抢”过后,父亲就“喀嚓喀嚓”地全部剪下葡萄分送给左邻右舍解解乏,慰劳慰劳乡亲们。我家小院不但有凉棚,还有一口井,这是我家的天然冰箱。三伏天最热时,大家都会把西红柿、黄瓜、西瓜,一股脑儿拿来泡在盛有井水的盆里。晚饭后,我们一家人搬出竹床,在小院葡萄架下乘凉时,父亲就把那“冰镇”好的大西瓜捞出来。父亲提着刀,刀口轻轻地一挨西瓜,只听见“咔嚓”一声,西瓜就炸裂开来,红红的瓜瓤透出阵阵清凉,甜蜜的气息弥漫了整个院子,正是“一刀下去,咔嚓有声,凉气四溢”。我们一家人围坐在葡萄架下,吃着清甜冰爽的西瓜,早把“双抢”的劳累、夏天的暑热忘得干干净净。
凉棚是最热闹的地方。左邻右舍聚在一起,纳凉、吃西瓜、闲聊,有的端着饭碗过来,边吃边聊,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笑声不断,有说不完的闲话,聊不尽的趣事。
如今,空调风扇取代了凉棚蒲扇,蜗居在高楼的房间里,没有了葱茏的凉棚,也没有左邻右舍聚集聊天,更没有了虫声绕耳,总感觉心中有一丝淡淡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