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荡的世界:国家经理人—格林斯潘的辩护词
(2014-08-23 11:34:40)
标签:
财经2008危机历史 |
动荡的世界:国家经理人—格林斯潘的辩护词
《动荡的世界》观后感
1、
为了更好的读懂2008年危机,我读了可能不下50本关于危机和危机应对书籍,期间还伴读了弗里德曼的《美国货币史》,以及大量的关于1907年和1933年的宏观经济史,行业经济史等书籍。尽管所读众多,但没出现真正让我对08年危机解释完全信服的书籍。直到本书出现。
2、
为了更好的阅读本书,我先后读过几本美联储的书籍,以及特意在读完保罗沃尔克的传记《力挽狂澜》之后在阅读本书。基于伯南克一些政策已经让笔者耳熟能详,因此伯南克的著作并没有进行充分的阅读。
3、
最近读书的时候,一直在想,美国能重复上个世纪70、80年代的思想盛世么?美国还能出那么多的伟人思考者么?比如尼克松,比如基辛格,比如格林斯潘。看过很多美国的名人传记,这三个人是给我最大的收益者,也是最让我心悦诚服者,尽管格林斯潘的东西来的太晚。罗斯福的伟大在于毅力和勇气的伟大,这如亚伯拉罕林肯一样。但他们留给世界的除了他光辉伟岸的身影以及不可企及的高度外,很少有东西让世界进行思考。正如戴高乐,丘吉尔一样,风光的只是他们的时代和个人。
4、
在我读过的所有关于国际关系的阐述书籍中,基辛格无疑是最睿智的,思维慎密而又极为清晰;尼克松作为总统而出的领袖们是结合自己的实践对领导的反思而探索;至于格林斯潘,我想未来也许会给出他更准确的定义,我的定义是一个国家经济管理导游的心路历程。人类的各种本能行为的面对者和反躬者。
5、
关于格林斯潘的一些辩护观点(非原文,有笔者延伸意):
1、危机最后暴发是事前的悲观情绪管理的却是或者不足,如果管理者能够在自身意识到危机以后,迅速将危机意识传递到企业界,或许原本不会暴发那么严重的危机。社会风险警示不足,这点或许会在我们国家房地产市场上得到印证。
2、摆脱惯性需要的反思,往往会被目前社会的惯性行为所掩盖。或者为恐惧与贪婪,从众情绪所掩盖而背离或者遗忘。
3、繁荣留下的财富:市场与技术的激进,在衰退恢复期中得到最为充分的体现。美国经济的快速修复原因在于繁荣时期的投资是技术和市场,在衰退期,技术和市场的福利效应让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不降反升。因此对于美国而言,2008年或者可以说是繁荣的短暂休整。
其他一些格林斯潘可供思考或者反思的观点:
1、不鼓励多样性的社会,无法为创新提供充足的思想动力。
2、经济的出路都取决于政治活动,30年代的罗斯福与80年代初的里根与撒切尔夫人均如此。
3、高储蓄让国家资本更无效率,美国的储蓄率稳定的原因在于资产总额的稳定,以及资产变现渠道的畅通让居民在结构性资产管理中,减少了对现金的偏好。不是福利待遇所致。
4、高福利政策国家最终将为福利所累,欧洲如此。美国现在正反思,这是奥巴马的医改法案一波N折的原因。
6、
相比于美联储的其他技术官员,格林斯潘的管理者思维是显得格外明显的,技术官员往往仅仅凭借勇气毅力就可以获得职业的胜利,其战果或者异常的辉煌,而作为一个管理者思维的官员,其业绩往往并不如意,但两者留下的财富却是令人迥异的。保罗沃尔克的成功也许只能在他任期内的成功,格林斯潘或许可以再任何环境下都能取得他已经取得的成就。时势造英雄,历史并不只是需要技术官员,或者并不在大多时候需要管理者思维的官员。在特定的路径下,技术官员会比管理者思维官员取得更好的成绩,但在转折期或者路径不明确的情况下,管理型思维的官员往往能够化险为夷,安然度过。这或者是笔者的另一重要观点,关于2008年的灾难的结果,与伯南克的关联度高过格林斯潘,尽管后者上任仅仅不到2年时间而已。不过两年时间也并不短暂。
7、
动荡的世界一书里,格林斯潘基本很少以罪人的心态在忏悔,也没有从立场角度就刻意为自己证明,而是在不停的反思中去寻求答案,或者证明,或辩护,或委婉道歉。这点与尼克松的领袖们所显露出来的态度有着较大的差异,尼克松从书籍还在构思过程中,就有了主旋律,替自己做最精美的辩护词,因此也选择了一个宏大华美的话题来做注解。从这点来说,我更喜欢和欣赏格林斯潘的心态。失败很大时候,对于人生本身并不可避免。我们即便刻意去解释,也不会有太多的改变,这个世界中人的动物精神决定了人们的短视与势利的本能。
8、
很久没有写读书笔记了,选择格林斯潘的来诠释自己的心情,原因也在于笔者自己隐性的悲观情绪,在全世界都在用约翰劳的方法来解决危机的时候,身在天堂的约翰劳在思考着什么呢?
笔者更多博文,请上http://www.cqzhdcw.com/index.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