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城看盘日记:从玉兰花园看孙宏斌与宋卫平的合作前景
(2012-08-13 18:53:14)
标签:
房产 |
一
都是有故事的江湖大佬,如果说在联想的孙宏斌算一起落的话,那么如今的孙宏斌该是两起两落了,如今正处于二起的高位期;宋卫平此时似乎正经历人生第一起落的低位期。不同的节奏,不同的境遇,相同的行业,让两个有故事的大佬走在了一起。
二
关于融创这个企业,你可以有很多故事来描述,当然这其中最鲜明的特征,当属孙宏斌带给这个企业典型的企业文化,简单诚实机灵好学。融创的企业文化,相对而言是各个大型企业中较为简单的,唯能者论,唯技术论,这是融创走到今天的一种结果的必然原因。
关于绿城,接触很少,知道的都是从产品,新闻,以及与融创合作以后,融创人对绿城的评价,两者之间共同的东西,都是简单,诚实。这一方面可以通过绿城的产品用材得到很清晰的证明,另一方面融创人表达出来的绿城对价格和成本对市场诚实的表述,这在地产市场中,算一个清晰的另类,除绿城外,你很难在听到另外一家开发公司诚实的向市场表达他的成本。
三
我们到达玉兰花园的时候,几乎没有意识到我们已经到现场了。这是一个在路边从外观来看,显得不甚鲜艳的项目,如果远看,项目建筑几乎有些普通,如果保持在30米左右的视线,可以清晰的看到项目全石材的外立面显得有些过于生硬。且别墅区的建筑高度略微有点高,石材的底蕴能压住那种隐藏的浮气,但却略显得有些呆板。
项目口岸极好,在外地人看来,首先是位于浦东区,浦东对所有外地人而言,几乎就是现代上海的代名词。周边有国宾馆,将来有迪斯尼。项目的容积率很低,只有1.5,这在高楼林立的上海,更显弥足珍贵,这样的容积率,估计将来在上海很难寻觅。较低的容积率保证了整个项目的舒适性,小高层的建筑间距极宽,建筑覆盖率很低,小区景观可以做的比较雍容理想,项目边界线旁有一条河流,尽管从景观上,这条河流不构成一个优美的景观主因,但水在中国建筑思想里是如此重要,可以用画龙点睛的点睛来形容也一点不为过。水是中国建筑的灵气与财气的体现的元素。
在房地产领域中,已经有很多企业产品细节做的十分完美,绿城似在细节上要更胜一筹。当然或许这也是绿城产品价格是如此昂贵的原因所在。从已经成型的产品来看,产品不花哨,但细节几乎无可挑剔,这或者也可以说,如果你要在绿城的产品中,寻找创意,可能会有些失望,但如果要寻找对细节的态度,你可能会满意,并感叹不虚此行。
但绿城的产品是奢华的,之前我们从无锡蠡湖项目已经了解到,绿城项目的下水道都是用的不锈钢产品,在这个项目上,外立面才是其真正凸显奢华的,尽管在上海,不止绿城一家这么奢华,但全石材的做法,市场还是弥足珍贵的,项目的别墅的石材用的是全德国进口的莱姆石,项目高层的石材则全来自新疆的一种名贵的卡拉麦里金,。至于内饰内设,尽管比较而言,没有市场那么稀缺,但也都是市场超一线品牌的产品。
基于产品,项目售价,从目前上海的价格体系来看,似不太贵,原因我们短期内无法获知,当然我想这与绿城当前市场的企业弱势有较大的关系。
四
看完玉兰花园,生些很多想法出来。设想一哈,如果当初阿房宫请宋卫平去建造,可能叹息的就是项羽了。那一把大火,怎能将这些纯粹的石材给烧掉。
相比于欧洲建筑,中国古建筑要不不古,要不古的数量太少,更主要在于双方对建造材质的使用和理解。中国的木质结构,一方面要承受自然的毁损,另一方面,人为破坏更难阻挡,文革时期,大量古建筑的破毁从另一个层面是因为建筑容易毁损。而中国对建筑的预期寿命也仅为50—70年,可能与我们传统建筑的寿命有莫大的关系。但石材建筑的生命,一般都会超过100年。从这个角度来说,玉兰花园或许将成为浦东区域生命力最为久远的居住建筑。
买其他项目是投资,买玉兰花园是置产,玉兰花园或许可以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直到未来我们自己都想不到,不知道这是不是当初宋卫平做这个项目的理想或者梦想。
建一栋房子,很多个年代以后,让后人们去评说或者议论,这有点文章万古流芳的想法,在文人时代的中国,文章能被永久的记住,在艺人时代的中国,也许建筑也具有流芳的可能。
五
这样的一个产品,立在市面,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喜欢而又有经济实力的人,将之据为己有;有实力不喜欢的人,或者从来不曾描上他一眼。这个世界,浮华太多,执着太少。孙宏斌的两起两落,算一种执着,但到底执着于什么,外人其实很难得知,抑或者他本人也未曾思考;宋卫平的执着为哪般,尽管他现在在反思,但中国那句古谚,本性难移,我想宋卫平的反思以后,或许会以更加执着的方式去表达或者追求。
我承认,我对玉兰花园有相当的好感,在情感的天平上,我给予了太多的表扬。但执着于做好东西的人,我想每个社会都应该给予更多的掌声和喝彩,这样的社会,也许我们才能看到更多的希望,这点是在国家层面最主要竞争对手的美国,做的最为出彩的。也是我们目前这个随大流社会最为稀缺的东西。
六
从本质上来看,我认为孙宏斌是一个优秀的销售人才,而宋卫平是一个产品人才。因此我认为融创本质上是一个销售型公司,而绿城则是一个产品型公司。两个这样的公司结合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如果两者都有足够的肚量,足够的谦虚和学习能力,足够的包容能力,那么这样一个新的组合将是一个完美的组合。但这不能保证他们千秋不朽,因为在中国的企业,都是人的企业,不是制度的企业,用我们前面讨论的话来形容,中国的企业都是木质结构,而不是石材铸就。因此我不打算讨论很多年以后的这两个企业的未来。但现在或者即将来到的将来这样相对短暂的时间,还是可以看出一些苗头的。
绿城的人,笔者接触依然不多,但融创的人,对绿城的产品的态度,基本上都可以用啧啧称赞来描述,融创这样的态度,让人可以看到至少短期内,两个企业的希望,如果绿城能够在营销方面退让的比较彻底,而融创在产品上不使用不坚持自己的想法,那么这两个企业的最和,可能在未来可以预见的时间内,会成为这个市场当之无愧的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