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香城时评9:探析金科快速崛起的秘密—对标准的透彻

(2008-10-07 12:31:26)
标签:

房产

分类: 香城时评
香城时评9:探析金科快速崛起的秘密—对标准的透彻理解

 

 

(一)序言

 

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如果一个企业同时做这三件事情该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如果我们在相同的时间来比较金科与龙湖的发展速度,我们会得到什么结果呢?

 

这是两个有趣的命题,这是两个答案非常明确但同时又非常的模糊的命题。如何一种答案看来都是确定无疑的,任何一种答案看起来又都是不完善或者不准确的。

 

随着对金科分析的深入,我们想从中间逐渐找到些答案,当然分析并不会仅仅围绕着金科去进行,只不过我们想在这篇文章给你探讨金科以及金科的成长过程。

 

(二)标准与标准化

 

标准,在我们的现实的理解中是一个知识产权概念。拥有标准也就意味着拥有权力和财富,这是商品世界的游戏规则,中国DVD市场每年向飞利浦、三星、索尼、松下都缴纳昂贵的标准利用费,就是对标准的价值最为深刻的注解和诠释。

 

拥有标准,你可以坐收渔利,但是仅仅是拥有标准,或许你并不能获得最大的利益和效益。如何让标准产生最大的价值,福特做了最权威而准确的注解。将标准形成规模化,我们或许可以这样来解释标准化。

 

标准到标准化,完成了两种价值的完全转换,即将智力资本到产业资本的价值转换。智力资本是以个体形态出现的,如果不依附于产业资本,价值也就无法量化;而产业资本必须是要靠规模来完成。如果我们用个等式来转换,也就是智力资本必须通过规模化才能实现。现实的经济运行模式也完全证明了这点。如果不是整个中国DVD行业向这四大公司缴纳标准费的话,那么四大公司与其收,还不如不收,因为其征收成本过大而收益过小。

 

我们认为房地产行业还不是一个成熟行业,就是因为房地产行业一是没有标准化,二是没有规模化。标准化做的最好的万科,也只是在实验做标准化;而规模化就更差了,万科的全国市场份额才2.5%左右,在整个行业中的市场份额太过于渺小。相比于我们看到的音响市场、家电市场、零售市场、汽车市场、摩托车市场的领头羊的市场份额常常可以达到15%以上的市场份额来说,万科简直都不可以叫规模化的企业。

 

房地产行业的非标准化,我们一直认为是个行业问题,而不是一个技术问题。从本质上来说,房屋和房屋存在着标准化的前提,这是万科进行标准化试验研究的最大动力,也是取得成果的前提和基础。但是万科的公告却告诉我们,标准化甚至可能产生负收益,到底是标准化的问题,我们对待标准化的运用存在问题,中小房地产企业依靠标准化到底能不能获得超额收益,这是我们今天想对金科的解剖来回答的。

 

(三)、金科在标准化中规模化

对金科稍微有些了解的人,大概对廊桥水岸和东方王谢都有着比较深刻的记忆。对于前者的大家记忆深刻的可能是院馆的专利许可申请的细节,对于后者,我想应该是他和万科第五园的关系问题。

 

对于这两个事件的解读,我们的角度是这么两个:第一,金科的标准意识非常强烈,也就是具有一个一流企业的意识和判断,能够在有限机会里面去树立自己的标准,并利用标准为自己的规模化铺平道路;第二个问题,我们的观点是金科比万科做的更好,金科已经利用东方王谢进行复制和扩张,在复制过程中,金科已经将东方王谢标准和标准化了,而万科的第五园仍然是个个案。

 

在讲到万科过程中,我们引出了对于标准化的不同理解。万科着力于解决的是生产工艺的标准化,这是典型的福特式的标准化,就是通过规模化的生产而降低生产成本。万科模式两个最基本的假设前提是:利润的增加更加来自于成本的减小,而成本的核心部分在于对于工艺流程的规范管理;其二是行业的基本经济特性是出于上升期,因为只有处于上升期的社会总需求才会大于总供给,也就是存在着行业的供不应求关系。在这样的关系里面,企业必须通过快速而经济的解决生产过程,以期望通过规模化的效益实现冲减品牌效益的弱化形成的损失,从而实现企业的高速增长。

 

这里需要探讨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万科规模化的逻辑前提是否正确问题,这是对于企业能否通过标准化获取规模效益的核心问题。这里依然存在着几个逻辑前提:一是对于房地产可变成本的方向性判断问题,也就是规模资本的价值判断问题。房地产行业虽然整个来看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但是在生产过程中依然带有劳动密集型企业特征,我们可以说房地产行业在生产领域是资金密集型行业中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因此房地产的规模效益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规模资本产生的规模效益,二是规模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规模效应,如果按照这个来理解,万科的规模化方向和思路都是正确的;二是房地产需求只存在产品的需求,而无品牌和个性的需求,也就是整个消费市场是一个饥渴的市场,未被满足的市场,只存在于我能买到一套房子已经满足的特征;其三是品牌的价值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对于利润的影响是非常微小的。品牌的溢价可以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小到忽略不计的。

 

不过这样的假设和分析应该和事实有比较严重的出入,我们看到的万科的标准和标准化应该是从万科的四季花城系列开始。而万科真正的标准化也首先是以产品线的标准化进行的,比如万科比较成型的两大产品:四季花城和城市花园,就是万科典型的标准化作品。因此基于这个事实我们的结论是万科在产品线标准化过程中逐步进行的生产工艺的标准化。也就是在品牌和品牌化的过程中才逐渐完成的标准化。所以才有万科的高速发展。

 

从上面对万科的迂回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企业的标准化的前提,往往都是在产品线标准化以后,在对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标准化。而企业可以通过对产品线的标准化获得产品线的累积效应而获得品牌化,再通过品牌化的产品线进行标准化。这是万科走向成功的最为直接和本质的东西。

 

再回到金科来说,金科早期,作为一个市场的很小的参与者,如何能够快速追赶上前面先行者的脚步呢。从对金科的仔细剖析,我们的结论是金科正是依靠标准化,对于标准和标准化的正确理解,才能迅速赶上并超过其他同行,从而走在整个市场的前面。

 

我们对金科产品系列的分析中,金科已经进行模块化的产品线有:东方王谢(重庆和无锡在使用);廊桥水岸(重庆主城和涪陵使用);观天下(重庆无锡使用),以及即将推出的大院系列(重庆、湖南使用)这四个产品线。从这个思路我们可以看出金科的规模化的路径是通过对标准化产品的规模使用,形成产品线品牌,再通过对于产品线的复制而促进规模化,从而达到快速扩张这样一个思路。按照这个逻辑,我们可以比较清晰的预计金科未来将会有更多地区拥有王谢类产品,更多地区拥有大院系列类产品。并通过持之以恒的运用,形成东方王谢类产品品牌,从而实现企业的项目品牌与企业品牌的同步扩张。

 

在重庆的老四朵金花中,华宇与协信从目前发展来看,已经落后于金科和龙湖,从企业现状来判断,他们要追赶上来的可能性已经大为缩小。金科为什么能够从华宇和协信的夹缝中走出来,向龙湖贴身靠近,我们的判断正是基于上面的原因。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认为中小房地产企业依然可以通过标准和标准化获取超额利润,从而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

 

(四)向万科学习、向金科学习?

 

这好像不是一个问题,因为金科在向万科学习。难道这中间还有差别么?我们认为是有差别的,而且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

 

万科已经越过市场的丛丛壁垒而一览众山小的时候,任何中小型企业如果这个时候参照万科的策略,无疑相当于刻舟求剑或者掩耳盗铃。这里存在着致命的逻辑前提差异:品牌的巨大影响力、庞大的研发经费所形成的产品原创能力;三是巨大的资本市场的号召力。在资本占主导规则的今天,我们如果忽视这几个逻辑前提去学习万科,那是不可想象和思议的。

 

向金科学习?学习金科抄袭?这么说的人,都存在着一个逻辑谬误,就是只是将原创视为创新产品,而将改良产品视为抄袭,我们如果够仔细的话,分析东方王谢和万科第五园,我们认为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踢开谁更先进这个争论性话题不说,就是对于建筑的地区适应性问题的改良问题,也应该算是金科对于这个建筑产品的创新。并能将这个改良产品形成的创新,加以模块化和规模化,以此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我们认为是可取的,对于中小房企是有价值的,可资借鉴的。

 

在一个比拼智力的时代,纯粹的意气之勇是没有价值的。如果一个中小房地产企业坚决固守非原创不做,这样的企业还能生存和发展,是很难想象的。同时也是对我们智力的一种不尊重和抹杀。我们强调的是改良依然是一种创新,通过改良的创新进行企业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生产,这是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

 

向万科学习,向金科学习?这是个问题?这不应当是个问题!在两个成功的榜样面前,选择与你条件更接近的榜样学习,或许将更有利于你成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