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庆房地产版块市场发展透视(2)

(2006-09-30 07:27:16)
做这个版块分析,还真有难度,估计这也是当初晨报没有做下去的原因吧,也或许那时的版块发展没有这么成型,缺少素材来书写.
 
要分析重庆的版块,就必然涉及到重庆版块的划分,重庆属于老工业基地,原来老基地地块是非常成熟,但是落后的,在目前是重庆劳动力人口输出的大版块,因为原来老工业基地一般都有30年以上的历史,所以这些老的居住地都有着非常浓厚的人气,老子小孩待业在家的人,共同构筑了一个现在居住的世界.
 
因为对九龙坡不熟悉,且是一个外地人,因此对重庆老基地的看法与认识难免有偏颇的嫌疑,所幸这是笔者的个人博客,而非什么专业论坛,因此笔者也就按照自己对重庆城市的理解去划分重庆的老的居住集中地.
 
(1)双碑居住区
 
这在重庆直辖前3年时间仍然非常风光的大的居住区,原因是因为这里有两个大型的工业企业于词,嘉陵厂与重庆特殊钢铁厂.这两个企业的在职职工在高峰时期都超过1万人,因为这两个大企业为依托形成的小企业群(为这两个企业服务,或者是依托于这两个企业生存的企业)甚至延伸到了北碚青木关地区,重庆原计划的一号轻轨线变是这个区域到解放碑的,可见这个区域在当时的繁荣度.
 
这个区域的长度大概有超过5公里范围,从大杨公桥到远祖桥这个区域都属于这个社区的辐射范围.在杨公桥到烈士蓦这个区间,是重庆最早的电子工业基地,原来的无线电一厂,三厂都在这个区域,重庆最早的红岩电视与金雀电视就是在这个区域内生产运行的,随着这几大企业的没落,这里的小企业群开始逐渐减少,企业工人开始向社会寻找生存空间,这个居住区的风光不在,轻轨线也改成了大渡口到朝天门.
 
(2)红岩村与华龙桥区域
 
这个区域笔者不是非常熟悉,一是因为里面没有特别出名的巨型企业(红岩汽车厂设置于内),二是这个区域内的企业太过密集,加上这些企业与自己原来所从事的行业有着比较疏远的行业关系.
 
但是这个区域在重庆老的工业聚集地而形成的居住区中,是如此的重要.一是因为他属于渝中区,二是因为它的地理范围比较大.三是因为这里还有重庆老的文化文脉基地,首要要说的就是红岩历史博物馆,其次这里是重庆画家聚集地(据说重庆的版画仍然在当今中国有着一席之地的江湖地位),从穿过这个区域的主干道上,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有画家一村二村的标识;三则是这里是重庆的重要粮仓基地,笔者知道的重庆的粮仓基地,在重庆就这个;四是这里有着老重庆最为复杂的工业结构企业,而且企业数量巨大,这里是原化工企业,医药企业,机械企业等重要的聚集地,而今这些企业的多数破产,人口外益情况下,给重庆社会提供了较大的工业人口输出.
 
(3)土湾片区
 
这里是曾经的重庆轻纺工业基地,重棉一厂,二厂在这个区域内,这里曾经是轻工业的最为重要的基地,然而与其他工业基地一样的是,随着重庆工业的转型以及纺织行业的没落,这个区域的江湖地位一落千里,在今天与其他的工业基地一样,除了还有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向社会输出外,实在没有其他更多的值得炫耀的地方了.
 
值得说明的就是因为轻纺工业曾经是中国,也是重庆本地最为重要的工业生命线,而这个行业又属于最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因此虽然这里只有两大纺织企业,但是这个区域的聚集人口却超过了5万,而这个区域又属于背山面水,长江在这里形成回水区域,因而形成了事实上典型的具有港湾条件的区域,从风水学的角度来看,这里无疑是沙区风水最好的区域.
 
因此在沙区2000年以前的规划中,将这里规划为维多利亚港湾,可惜这个概念被后来的房地产资本给强奸了,剩下的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华宇高而密的塔楼.可惜了沙区这最美丽最好的一个区域,就这样在资本的压迫下被历史给淹没了.
 
(4)大石坝区域
 
这里是重庆原来的化工,搪瓷基地.不是非常熟悉这个区域,但对这个区域的重要性,可以从重庆市早期的规划中看出来,在重庆最早的12个组团划分中,大石坝与双碑区域并列于重庆市12大核心组团之中.而在江北区的规划中,是江北区的三大核心组团之一,由此可以看出大石坝区域曾经的重要性.
 
与前面的其他区域一样,这个区域也因为工业衰落而走向了居住衰落,工业衰落的后果造成的企业外迁与劳动力外迁,以及陈旧的城市街道,让这个区域曾经的风光不在,虽然在今天长安厂仍然有部分厂区在这里,虽然重庆凯源企业仍然存在与此,但是都掩不住那逝去的青春韶华.
 
这个区域的常住人口与前面几个区域一样,大概在5万人左右,结合前面几个区域来看,在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设置的居住组团与工业组团的人口额度就是5—7万人之间,只是分布中居主导地位的不是这些产业工人,而是这些产业工人的机器与厂房。
 
(5)江北城
 
一直没有弄清楚江北城和重庆城市的关系,也一直没有到过江北城,因此也就不能理解江北城在重庆人心目中那份真实的分量。
 
了解与知道江北城是从江北城开始撤迁的时候开始的,从CBD的划定,到撤迁居民的静坐,再到政府为江北城居民在南桥寺建设的超过200万方的安置房,可以看得出这个区域居民数量的庞大,远远超过前面几个区域,这个区域在重庆人心目中的情节,应该要高于上面几个区域。
 
听说这是老重庆城市居民的居住地,是一个重庆城市的发祥地,是重庆城市的根源所在地。如果于此,整体撤迁对当地居民而言,确实过于残酷,对重庆的规划者来说,这样的撤迁与现在的定位,显得有些草率的不尊重重庆市的历史文脉。重庆市就一样一夜之间,将老去的过去一笔抹掉,换来一个规划中假想中的美好都市,这样的做法有点荒谬。
 
从金阳的重庆印象的项目立项获得批准,我再次感受到了重庆人对这个区域的深刻的怀念,既然要复制与COPY一个江北城,为什么城市的决策者不考虑保留这样的一个江北城呢?奇了怪了。
 
到北宾路去吃饭,无数次从江北城经过,看到那些瓦砾与不平整的场地,心中都有一种说不出的伤感,真的有点世道沧桑的感觉,想到的不是美好的明天,而是一种潜意识的伤感,或许我太过于怀旧了,但如果50年后,我们的孩子问我们重庆的过去的时候,我们该怎样告诉我们的孩子呢?
 
江北城的撤迁,是重庆人给自己的身上划下的一条巨大的伤口,他将永远不能修复。再见了江北城,再见了这个重庆城市发祥地,若干年后,我将在这个土地上再也找不到一片瓦砾去追寻你曾经的沧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