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城市之源—大盘南行香城见闻录(2)版块属性的归依

(2006-09-10 10:05:42)
在开始接触地产理论的时候,那时侯接触到的理论是产品模式要适应社区模式.因为那时因为还没有大盘出现,所有地产项目都是小地块操作,而城市区划更多是按照街区去组织与梳理.因此这个理论在当时颇为流行.依照这个理论模式,自己当年在科尔国际项目在重庆第一次提出了CBD的概念,后来这个概念被浪高沿用,加以推波助澜,在到2003年时候,重庆规划中央商务区,打造城市CBD后,这个概念被迅速普及.
 
提及这个案例并不是要表明笔者当年的辉煌与英明.这里要说明的是,每个概念后面的规划支撑与社会因素支撑.科尔国际开始销售时候,南平的规划已经基本出来了,步行街,商业中心,炸山修滨江路等所有东西已经明确下来了.而沿转盘周围,已有金台,昌龙,专业写字楼,而江南明珠与其他中心区的单体住宅,商住现象比较普遍,加上即将建设的浪高的酒店与写字楼与天龙的一栋公寓。综观整个区域,其实已经间接形成了一个商业行政区的模型。
 
从区政府的角度来看,浪高的出现在当时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形象工程,确保浪高这个品牌的成功,是南平区政府树立形象的重要工程,因此科尔国际一提出这个概念后,马上得到周边邻居与政府的认同,而科尔国际也借这个概念实现了良好的销售。
 
但是当今地产时代,已经是大盘横流的时代。大盘从体量来说,已经不再是一个街区或者社区的概念,其根本上就是一个城镇,因此早先的理论在现在已经没有用武之地了,这个概念也被自己放进了记忆的博物馆里面。
 
再次参观华南版块,因为之前对项目的长久的迷惑,或者叫困惑,一直不能得到解释。所以也就带着些问题去观看,最先的时间顺序是深圳,在城区内,深圳是没有大盘的,而在关外则有一个桃源居,这个项目是野外横生的一个项目,在目前还无法找到合适的理论去剖析与解读。再到珠海,这个大盘则是一个城市的概念,因此也无法用常规的地产理论去分析。然后转到华南版块,看完碧桂圆、雅居乐、华南新城、锦绣香江、星河湾等项目以后,突然有一种感悟。
 
一个有若干个大盘组成的区域,在政府有意为之,开发公司有意为之的情况下,当华南版块这个区域开始界定的时候,就明确规定了这个区域的属性属于居住属性。从现象反推政府的思路里程,应该是面对碧桂圆的成功,与看到广州区域内供应的土地市场的困境,要为广大广州市民营造一个居住氛围非常好的区域,在广州市区内几乎不可能,因此广州市政府与番宇区政府与当时的开发商共同谋划,在一个城市的远郊区域去营造。政府提供土地已经相关政策优惠。开发商提供开发产品,共同打造这样一个高尚居住区。这之后,政府履行了诺言,番禺也由一个县级市变为广州的直辖区,在变区以后,番禺的基础设施得到迅速的改善,而华南版块也在开发商的共同努力下,得到良性发展。
 
做上面与地产无关的分析,只是为说明一个问题,即当初政府规划华南版块的时候,这个版块的居住属性是得到两方认同的,一是政府体系,包括广东省政府,二是广州市政府,三是番禺县政府;二是得到投资商认同的,就是共同拿地投资的这些项目。不可想象,没有政府的大力倡导,会有这么多开发商在同一时间内,到一个陌生的野外去拿几千亩地,因此政府在这里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在一个双方认同后的区域属性里做产品,因此所有投资人在进入的时候,几乎没有犹豫,概念与思路非常明确,就是做住宅产品,做一个有环境的居住产品, 从市场表象来说,整个区域内项目的容积率都不高,商业体量比例都不大,各个项目没有大规模的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而规划的产品形态非常简单,除了高端的别墅产品就是次级的花园洋房产品,再接下来就是高层产品。而户型面积区间并不广阔,可以这么去界定,就是按照一个舒适性的产品来进行建设开发。
 
这是一个区域属性非常明确的集体项目操作思路,剖析这个项目的目的只是想说明,在大盘操作中,我们虽然不用去理会社区模式与产品模式的关系问题,但是我们却应该去理解城市与版块之间的关系,就是理解区域在整个城市中的属性归依问题,只有了解了这个东西,我们项目操作思路才会比较明晰与简单,而不去理解这个东西的话,就会陷入混乱与不知所措。
 
而影响版块属性归依问题的因素很多,首要的是城市需求因素的影响,如上面华南版块的成立首先是因为广州城市的需求因素的影响;其次是政府规划体系的作用,在这个方面,参与政府的体系与部门越多,版块属性也就越确定,否则则可能存在各级政府对这个区域属性的界定不清晰的情况下,开发商受到多头信息的影响,在操作中出现思路的左右摇摆;三是依据城市土地收益问题进行分析,这里不提城市土地价格这个指标,因为政府在衡量收益时候,或者在做城市资金流规划的时候,一定会考虑当期收益与长久收益,一次性收益与循环收益这个法则,而在这一点上,往往各级政府部门的思维不能达到高度统一,上一级的政府往往更看重较远时间的问题,以及与他管辖区内的其他区域的平衡问题,而次一级的政府部门,则要应对每年的绩效考核问题,因此眼光也就更短一些,而在开发商分析这些政府部门意图的时候,规划要素是第一要素,但是也要考虑任期内的政府行政指标考核因素;第四点则是城市拓展的方向问题,这个问题,是个多方搏奕问题,就是政府,开发商,市场的三方搏奕,华南版块能成功,是因为在当时不存在三方零和搏奕的问题,而重庆市内,从目前的角度则是一是正和搏奕,但是三方更多时候是处于零和搏奕的这个范围,因为按照重庆目前整体招商水平来说,各个区域平均分配,都不能达到饱和,因此存在着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相互竞争问题,这个问题会严重影响到政府决策时间与决策的坚定性,政府在这个时间内的短期战略往往重于长期战略,而决策的摇摆性往往会随着政府引进某个大型企业的入住,而改变其原来的政策,或者将原来的政策普及化,让个体优势变为共同优势,这就让早先进入的企业狼狈不堪。
 
因此区域属性的归依,最好的解决办法是系统的处理,就是政府体系解决与投资人,因为重庆市场的现状,建议发展商还应该仔细研究市场的反馈信息处理,发挥市场检验功能,这样才有可能作出更为恰当的决策与实现更为安全的战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