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学堂故事多

标签:
电视剧学堂故事弟子规雷恪生王劲松教育 |
分类: 我爱胡说 |
有人把[中国孩子学堂故事]比作少年版的[武林外传],对此我即同意又有点不赞同,为什么呢?[武林外传]是喜剧,但除了让人捧腹以及捧红了一群演员之外似乎没有留下太多让人回味的东西,而[中国孩子学堂故事]则不一样,你可以将其看成是一部电视剧,但这部剧更重要的疗效其实是一部清新隽永的生活百科书,其核心就是那部《弟子规》。
说实话在看过了几集之后,我也十分想到由王劲松扮演的王大智先生开设的学堂中去念书,我的同学有浑身都是心眼儿的艾艾和七妹,两个小弟豆瓣、竹叶青,另外两个则是似乎永远也长不大的运哥以及铁锤。要是有这样几个同学和我作伴的话,相信我的学堂生涯一定是快乐的,而不是孤寂、无聊的。其实人的一生有将近20年的时间是在所谓的学堂(学校)中度过的,如果你遇到的都是尽职敬业的老师,如果你身边的同学大多聪明善良淳厚,想必你的心灵世界也一定是充满阳光的,你今后的人生之路也一定差不了,也由此可见教育对于人的重要性。
在中国古代有很多典籍是作为学生的教材使用的,而到了清朝的康熙年间一位名叫李毓秀的秀才,你看人家,称呼中就带着两个“秀”字,这人能不优秀吗?李秀才写就了《训蒙文》,后来经过贾存仁的修订,改名为《弟子规》。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具体例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在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清朝中叶之后,这本书一纸风行,一度成为私塾的必读课本,堪称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女敦伦尽分、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弟子规》和奥数谁重要呢?其实都重要,我们既要有灵活的头脑同时更要彬彬有礼,只有这样中国才能真正地国富民强。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极度冒漾的年代,单靠说教已经完成不了《弟子规》的规范、教义了,所以短小精悍的[中国孩子学堂故事]出现的真是恰逢其时。当然这部剧并不是完全将《弟子规》从书本搬到民国,让王先生生硬地讲解其中的含义,生活化、寓言化是这部剧最大的看点,如果您的孩子因为看这部剧而产生的厌烦的情绪,那真的是应该好好管教管教了。
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吃的国度,单看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就可以忘记我们身处的恶劣的食品安全环境,在中国的过去吃饭是一种仪式,咱们先不说座位的长幼尊卑,首先一点就是你不能乱说话,吃饭的时候更要安静。但现在可好,你只要走进任何一家中国的饭店,听到的声音永远是嘈杂的喧哗的,每个人都想在饭店这样一个场合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示个人的才艺,这些带着酒精气息的表演基本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丑态百出。[中国孩子学堂故事]有两集戏借助《弟子规》就对该如何吃饭进行了演绎,有一集的名字叫做[人齐开饭],另外一集叫做[喜宴]。
看着[人齐开饭]说实话我很有感触,雷恪生扮演的老人为了等待自己有点不着调的二儿子大力,几乎每天晚上都要等到忍无可忍的才和大儿子大心吃饭,然而大力对于父亲的举动还是不理解,只顾自己的逍遥散漫。其实人齐开饭并不是一种机械僵化的举动,其中更是渗透了整个家庭的观念,集体主义的光辉,人齐开饭体现的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以往我也有过和同事同学下班之后把酒言欢的情形,甚至忘记了给家里打一个电话。每当自己夜半时分用钥匙打开房门看到客厅的灯依旧点亮,而老爸已经在沙发上和衣而卧很久的时候,心里会油然而生出愧疚之情。当然老爸不会责备我,只是说你以后再有活动提前打一个电话,听到这样的话,我更是羞愧难当。而在剧中当父子三人为了给大力庆祝生日在零点之前举杯畅饮的时候,泪水早已经模糊了我的视线,或许这正是我们以前从未体验过的传统的道德力量的强大魅力!
《弟子规》言,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而在[喜宴]一集中,吃饭的礼仪则包括对于筷子该如何使用,在酒席宴上最喜欢吃的菜最多夹三次,不能拔草寻蛇、飞象过河等等,也就是在师生的谈笑之间,即完成了教化功能,这些礼仪会在孩子们的心中逐渐形成规范,引导他们的一生,一个人如此、一群人如此,中华礼仪当代代传承下去。只可惜在现实的世界中,我们的身边并没有像王先生这样的启蒙者,我们的考试也不考《弟子规》,所以你在饭店中听到烦心、闹人的喧哗声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