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桃坪羌寨大地震中脱险 两千年古寨别来无恙(转)

(2008-06-07 15:03:07)
标签:

地震

桃坪羌寨

旅游

分类: 我爱胡说

          桃坪羌寨大地震中脱险 <wbr>两千年古寨别来无恙(转)

    网络上转载了中国四川《成都商报》的消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羌族建筑文化艺术――桃坪羌寨,并没在这次大地震中倒下。

  四川一名记者是在地震发生的第七天早上,从汶川赶到桃坪羌寨探访。

  桃坪羌寨会让关心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遗产的人士捏一把冷汗,因为这个寨子始建于公元前111年,距今已有2100年历史。

  史书记载,西汉时期朝廷即在这里设广柔县,桃坪作为县辖隘口到防御重区早已存在。

  桃坪属理县管辖,可是离这次五一二汶川大地震的震央却更近,估计不到20公里。这怎么不叫有心人格外担心呢?

典型羌寨

  我们是在2004 年12月到此一游。记得羌族导游便曾这么介绍桃坪羌寨:

  “桃坪羌寨是我们羌族建筑群的典型代表,它完整地保存了羌族古老的民族文化。”

  羌族是我念小学历史课时便听说的中国边疆一个强悍民族的名字。记得那位从来不凭课本讲课的老师就跟我们提起,中国人的先祖神农氏就是羌人,夏朝的建立者禹也是羌人。

  那个冬天,我是带着50多年前的"原始"记忆,跨过杂谷脑河水,想多了解一点羌族人的生活。

  羌寨沿山势而建。先见到一片平房,都有自己的小院子,还种了好些花木和大树。不过走没多远,羌寨的特色露脸了。

  那是两层和三层的石头房子,几乎都连接在一块,有条路引你往里走。路是碎石铺的,两旁都是石块和石片叠起来的高墙。

  石墙里就是羌人的住家了。导游说,羌族的房子多数是两层和三层的。最高层储粮及堆杂草;两层的房子,住处就在楼下。如果有三层的,住处是二楼,底下则养鸡和养猪,也堆杂草和沤粪。

碉楼有射击孔

  羌寨的建筑特色,其实是那高十多米的碉楼。

  碉楼像塔,底部宽顶部窄,高高地屹立在这个峡谷里。它和塔却又不同,除了没有佛教文饰和雕刻,里头设的就是直上楼顶的梯级。

  导游说,碉楼是旧时瞭望敌人动静的军事设施,顶部有个阳台,四周则开凿有多个四方洞,可从那里射击来犯者。

  我们见到的几座碉楼都是四方形的,导游补充说,羌寨的碉楼也有六角形和八角形的。

  我们几乎不费劲地爬上碉楼后,举目四望,才发觉这个羌寨依山傍水建造的地理格局。

  山虽不高,却像巨大的屏障,紧紧地挨着寨子,为他们挡强风,也防止腹背受敌。绕着寨子流过的河水,自然也是一道天险。

巷道迷魂阵

  下了碉楼,我们似乎进了迷魂阵。这里的巷子短,分叉路却很多,沿路走不留神便会失去队伍的踪迹。

  挨着墙,导游提醒我们注意,羌人盖的房子都是就地取材。

  “我们用各种形状的石头,不分大块小块,加上黄泥拌的泥浆,就这样叠成墙,铺上屋顶,住人了。”

  她宣称,羌人盖房子不用图纸,就是在地上掘出三四尺深的沟,在沟内用石头砌成两尺宽的屋基,再用泥浆涂抹在石片上,一层一层堆高起来。

  我留意到石墙的厚度不平均,下面厚上面薄。户外的墙也都向内倾斜。

  她补充说:"如果要建多一层,才架上横梁,铺上木板,架到最高层,木板伸出墙外,就成了屋檐。

耐用两千年?

  这样的房子耐用两千年?

  导游说,这些房子当然常有修修补补的时候,不过,建造格式和方法,还是老祖宗那一套,没多少改变。

  她透露,羌寨有一些巷子上面又盖起房子,于是就成了暗道。巷子底下还有许多暗渠,山泉就往那儿流过,居民取水很方便。

  桃坪羌寨当时有百户人家,人口五六百左右。

  我看着摸着这些老房子,说不定其中就有可远溯自2000年前的古文物呢!

  我当时还想,即使屹立两百年不倒也不简单呀――那需经过多少风雨冰霜、战争地震的摧残和磨练呢?

比75年前摇得厉害

  《成都商报》的记者5月19日的报道说,桃坪羌寨没有一幢民房发生整体坍塌,500多居民和20多名游客,全安然无恙。

  “有房屋部分坍塌,三座著名碉楼的楼尖,也有部分垮了,主体建筑依然完好。

  “从外部看,寨子基本完整。走进民房看,有不少墙壁已出现裂缝。是否适合居住,还待专家鉴定。”

  一名女寨民告诉记者,她的奶奶已经90多岁,曾经历过1933年的四川叠溪大地震。不过,她奶奶说,这回的地震更凶。

  相隔75年前的叠溪大地震,震央在邻近的茂县,强度达7.5级。

  “地吐黄雾,城郭无存。

  “有个牧童竟然飞越两重山岭。”那回地震连同引发的水灾,死了两万多人。

老祖宗有本事!

  受访的寨民异口同声告诉记者:“这么大的地震,绝大多数房子都不倒,真是幸运!”

  也难怪他们要赞美起老祖宗来:“我们的祖先真是了不起呀!发明了这种建房子的方法,没用钢筋水泥,抗震能力竟这么强!”

  我也是这么想,距离震央不过20公里,羌寨不倒真是叫我半信半疑。难道说,不使用水泥砌的石墙保留着的许多空隙,恰好能让这些石头房子拥有足够的弹性来抗震?

  报道说,灾情发生后,桃坪羌寨的寨民们还自发组织起来,把储备的肉食、地里的新鲜蔬菜,塞满了几十个背篓,由几十名身强力壮的青年背进汶川县城支援救灾工作。

  或许这个被人赞为“东方神秘古堡”的桃坪羌寨,其典型的羌族建筑和交错复杂的巷道结构,还真能为山区的抗震建筑提供很好的范本?

  那天,我们依依不舍地流连在杂谷脑河的桥上。心想,这里虽然保留着很丰富的少数民族村寨的特色,不过,要想从160公里外的成都兜个圈子再来游览,想必无缘了。

   如今,桃坪却已成为我挂念的一片故土,还真想好好再看一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