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闪闪的红星小人书文化 |
分类: 我爱胡说 |
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一本根据李心田同名小说改编由哈尔滨人创作的连环画轰动了中国美术界,这就是由王佩家改编,王纯信、杨沙绘画的《闪闪的红星》,1973年由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连续印刷两版,印数达117万册,1974年入选《中国连环画展览》,同年被北京外文出版社以三十二开本十一种文字的单行本出版,向全世界发行;《人民画报》(中国画报)从1974年4月至11月,连续用八期长篇连载。这是该画报创刊以来唯一一次连环画长篇连载。全国的《人民中国》(日文版)《北方少年》《连环画报》等几十种刊物分别连载,新华社当时曾发消息说:阿尔巴尼亚画报也刊载了该作品。这以后,我国的江西、天津、陕西等出版社分别出版了7个版本的连环画《闪闪的红星》的,影响都没有超越哈尔滨人绘画的这本。《闪闪的红星》的巨大成功给哈尔滨带来了极高的荣誉,由此迎来了哈尔滨连环画历史上的一个艺术巅峰。
在1982年北京举办第二届建国以来优秀连环画作品评奖,《闪闪的红星》再次荣获全国连环画创作二等奖。这本小人书的诞生,有着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1971年,王纯信在当时的我省革委会文教局创评办任创作员。这年冬天,他接受报道天津优秀下乡知识青年张勇的任务,和于志学一起赴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深入生活,完成了连环画《张勇的故事》,整版发表在《黑龙江日报》。
1972年,
李心田的小说《闪闪的红星》出版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说连续广播节目播送了小说。《闪闪的红星》一下子传遍了全国,经过文革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决定,出版连环画。出版社方面邀请当时哈尔滨电表仪器厂任宣传部干事王佩家改编文字,绘画作为政治任务就落在了王纯信和杨沙身上。王佩家通读了数遍小说,用了几天时间,就拿出了115页的连环画脚本。王纯信,1935年出生于山东省龙口市四甲王家村。小学五年级即以一位同学拾金不昧的好人好事为题材创作成连环画并发表在《少年儿童报》上。
1953年,王纯信先后在哈尔滨市道里、道外、香坊文化馆从事美术工作。在做群众美术辅导工作的同时,开始从事连环画业余创作,并在勤奋的创作实践中探索掌握连环画的表现技法和艺术规律,艺术功力逐步走向成熟。1957年他的第一本连环画《秃尾巴老李》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60年创作完成《祖传秘方》在1963年国家文化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连环画创作评奖中获得绘画三等奖。
杨沙1939年出生于吉林榆树,1961年考入哈尔滨艺术学院油画专业,当时是黑龙江省出版社美术编辑,杨沙以其熟练细腻的连环画和简约生动的速写为国内画坛关注。
为创作《闪闪的红星》,他俩跋山涉水、历尽艰辛,怀揣着脚本和小说原著,从安徽到江西农村一路采风走来,并专程赶赴江西戈阳等地农村收集素材。他们画了大量的速写,拍了上百幅照片,由于文革时期,人民群众的警惕性非常高,看到两个北方人到处画画,拍照,有村民以为他们是台湾派遣特务,向当地政府武装部举报,江西戈阳武装部领导的爱人是南下的干部,认识黑龙江美术馆馆长罗庆宵,就这样,江西方面知道两个哈尔滨人是为了画《闪闪的红星》的小人书采访,大开绿灯,热情招待,并提供了很多红军烈士家属的线索,协助采访了健在的老红军,参谒了红军烈士陵园和纪念馆,千里之行,受益匪浅。他们与当地农民广交朋友,同吃同住同劳动,听到一个个鲜活的革命先烈的斗争故事,画了许多生动感人的速写,收集了大量的创作素材。正因如此,他们才生动而准确地创作和表现了当年江西红色老区的革命斗争生活。《闪闪的红星》用笔简洁流畅,以凝炼灵动的笔墨,刻画细致真切,意蕴深远隽永。主要以线描为主,用线造型,艺术风格鲜明。
丰富的创作实践,使王纯信、杨沙深深地懂得了美术创作必须源于生活,尤其从事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连环画创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绘画功底,更应该具有深厚的生活底蕴。所以,他在从事创作中,始终如一地把深入生活放在首位。尤为可贵的是,他们不仅搜集素材,还十分重视生活经验的长期积累,经年累月深入基层采访、写生,把各种人物造型、环境变化、景象构成画在速写本上,也刻印在脑海里。这是他们创作实践中能呼之欲出、得心应手、构图千变万化、形象栩栩如生的真谛所在。少年、青年潘冬子就是以王纯信、杨沙的儿子作模特创作的,冬子妈、宋大爹、胡汉三等人物都有生活中的人物做模特。他们夜以继日连续画了2个多月,这本书前60页为杨沙绘,其中的第52、53、54页和后60页为王纯信绘,人物造型互相参考,最后统稿,所以书中的烟袋、建筑、火盆有着浓郁的南方的特色。
阿尔巴尼亚画报刊载了《闪闪的红星》后,给我国邮寄来一笔150美元的稿费,但是文革期间不允许给给人稿费,又是同志加兄弟的友好国家寄来的,组织上商量完了,通知王纯信、杨沙和王佩家,150美元退回阿尔巴尼亚。发行几十万册的连环画的作者王纯信、杨沙和王佩家的稿费就是十一种文字的单行本外文版一人两本,黑龙江出版社的一人20本。
笔者认为
,《闪闪的红星》震动中国美术界的原因是:一、《闪闪的红星》突破以往创作风格,利用墨线的疏密处理和局部的墨块设置变化,展现画面的物象质量和节奏感。正是这种多样变化而又和谐统一的连环画创作表现形式,形成了连环画的独特艺术风貌,在文革的三突出的创作模式中有新的探索。二、人情化人性化的处理革命题材,少年潘冬子,母亲入党,找红军等画面和造型吸取电影蒙太奇的表现手法,绘画和构图突出人性因素,这在当时是很前卫很新锐的表现手法,而且,当时这部电影还没有拍摄完成,据曾经主演电影的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祝新运回忆,当年在江西拍电影,他们每天看的就是小人书。三、两个擅长关东题材的北方人熟练驾御了南方题材,甚至后来故事发生地江西出版的同名连环画对江西的表现都没有哈尔滨人画的的生动。
王纯信当年居住的的电车街12号“圈楼”是省报家属院儿。很有些美术氛围,很多半大不小的孩子在王纯信《闪闪的红星》的影响下,也爱上了画画。他对这些孩子画画的点拨与指导起到了关键性的催化作用。这群孩子里涌现出了纪连彬、纪连路、仲伟生、赵海青、王铁成、王绘等专业画家和美术工作者,这是后话。
撰稿王佩家从此与连环画脚本结下不解之缘,他后来又改编了阿尔巴尼亚电影《脚印》,红色经典《野火春风斗古城》《沙漠追匪》、龙江剧《皇亲国戚》等连环画脚本,并创作了话剧剧本《永不断的联络线》、《莫斯科的钟声》等,成为哈尔滨著名的剧作家和著名报人,
杨沙后来是黑龙江画院画家,后调深圳大学任教,任深圳画院副院长。作品有《红罗女》、《童年记忆》、《钟馗退妹》等。他是特区文化早期的播种人之一。1990年正值英年因心力交瘁,过早地去世。
王纯信凭借扎实的艺术功底,紧密结合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王纯信1979年创作的反特连环画《罕达犴的踪迹》,1983年创作的红色经典《夜幕下的哈尔滨
·英勇就义》均为表现哈尔滨题材的连环画。王纯信还为《征途》等近十部长篇小说插图。其中2003年为日本国东京河出书屋新社出版的女作家迟子建的长篇小说《伪满洲国》所作的21幅插图,日方和作者均表示“非常满意”。2003年,王纯信、杨沙的《闪闪的红星》作为东北连环画精选作品被长春的连环画收藏协会再版了精装收藏本,历时30年,这部哈尔滨人绘画创作的精品连环画越发显示出它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前一篇:天气好昏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