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会算“三伏”吗?

(2018-07-30 19:10:18)
标签:

三伏天

庚日

分类: 生活记录
人们常用"热在三伏"这句话来形容盛夏的气候特点。这种说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秦代,就把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叫做伏天了。
问题是,“三伏天”是怎么回事?从那天算起?一共有多少天?
问了问身边的人,大多都似是而非,说不清楚。
说到“三伏”,就想到“三九”,“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嘛。“三九”大家都知道,冬至开始,每九天算一个“九”,到九九八十一天后,冬季最寒冷的阶段基本就算过去了。但是“三伏”肯定不会是这么算,要不谁听说过“四伏”“五伏”……“九伏”?
查资料才知道,“三伏”还真和“三九”的算法不一样。
说到“三伏”就不得不说“庚日”。《幼学琼林》中说:"初伏日是夏至第三庚。"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天干的数字有10个,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gu),地支的数字是12个,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天干与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等,交叉配合60次,故称六十花甲子。"三庚"就是从夏至起遇上3个"庚"字,到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闰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数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
三伏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一天,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第一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第一天。初伏,末伏各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这种推算方法是我国古代人民长期经验的总结,体现了我国古人的智慧。但是,我们知道,这种归纳是人们认识自然的结果,大自然并不会按照这个“规律”去执行,因此各地全年中的极端最高气温也不一定出现在"中伏",甚至不一定在"三伏"。但不管怎么说,"三伏天"确实是盛夏酷暑的时候,大家要注意防暑降温。
今年的具体情况是:
2018年7月17日——2018年7月26日,为初伏,10天;2018年7月27日——2018年8月15日,为中伏,20天;2018年8月16日——2018年8月25日,为末伏,10天共计40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