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11月16日,北京市人大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就加强国家文化中心建设提出九大建议,其中有关研究论证恢复重建圆明园的建议颇为引人注目。(11月18日《京华时报》)。
151年前,圆明园遭英法联军劫掠并被付之一炬,成为中国人内心永远的伤痛。时代几经变幻,大水法等劫后废墟依然矗立园中,围绕圆明园是否应该重建的争论,从未停止。圆明园遗址公园自1988年开放至今已有20多年,复原与整修工作一直在进行。2000年的《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是圆明园复原和修复最为权威的规范性文件,这一规划的原则方针就是以保护遗址为纲,保护原有格局,遗址的整修、恢复必须有利于体现圆明园历史的真实性。但是要求重建圆明园,恢复圆明园当年的富丽堂皇、溢彩流光的原貌,洗刷国耻展现中华民族重新复兴的呼声也一直没有中断。这次北京市人大有关恢复重建圆明园的建议,正是这种思路的反映。
重建或者不重建圆明园,并不是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增加一个景点那么简单的事情。既然保护遗址和重建圆明园都是拿文化建设说事儿,我们不妨从文化的角度进行一番思考,圆明园的价值究竟何在?
我以为,当代的中国人之所以熟悉圆明园,其关键在于英法联军火烧了这座举世无双的皇家园林,在于一个文化奇观的毁灭,在于这段历史带给中国人民的惨痛记忆。所以圆明园存在的意义,不是因为园林,而是因为历史,不在于它的富丽堂皇,而在于它的残垣断壁。它是一个无可复制的活的文物,它是一本生动无比的教科书。人们之所以去圆明园,不是去欣赏,而是去凭吊,不是去享受,而是去寻找奋发的动力。
中华民族确实已经站起来了,正在实现伟大复兴。火烧圆明园的历史已然成为过去。圆明园的残垣断壁就像历史的伤疤,刻在繁荣福强的中华大地上。一些人急于抚平历史的伤痛,想以恢复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作为民族重新崛起的象征,出发点是好的。以现有的经济实力,我们毫不怀疑重建的圆明园一定比原来的圆明园更加风情万种,更加富丽堂皇,更加美轮美奂。重建的圆明园必然成为骄奢淫逸、享乐浮华之所。然而,历史的教训一时一刻也不能忘记,否则,能不能避免列强重新火烧的命运,实在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就像中华民族已经开始了新的长征,但是还要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来激励我们前进一样。
给维纳斯安上胳膊就不是原来的维纳斯,一座恢复了原貌的园林也不能算是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那座园林,不管它多么逼真。我相信,如果重建圆明园,世界上只不过多了一座世博园似的园林,可是失去的却是中国最能唤起历史记忆、最无可替代的精神家园。因此,重建圆明园不是建设文化,而是破坏文化,于中华民族罪莫大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