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父亲,他的口号是“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只要孩子的日常品行、学习成绩不符合他的要求,就会遭到严厉的体罚。他的四个孩子中的三个被北京大学录取。他叫萧百佑,被称为“中国狼爸”。他打孩子还有一整套经验和心得:“要打得科学,打出艺术并不容易。那什么是科学地打呢?我认为,是明家规、定尺度的家法。孩子们知道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错的是新错还是重犯。错了打哪里,打多少下,打的时候不能有不良的反应。打完之后要孩子表述受罚后的决心。”(2011年11月15日《扬子晚报》)
四个孩子三个进北大,在大多数人眼里,这位家长无疑是极为成功的。不说别的,一个县里可能很多年才有一个能考上北大的,用这个标准来衡量,这位家长可以算是很伟大了。而萧百佑自己也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是“全天下最好的父亲”。
我的孩子估计进不了北大,所以如果贸然否定萧百佑的做法,确实有些酸葡萄的嫌疑。上大学对孩子的一生的确很关键,一所好的大学可能决定人的一生。然而衡量教育的成功与否,能否上一所好的大学,越来越不是唯一的标准。我以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本质所在。
何为人的全面发展?我以为应当包括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健全的人格,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萧百佑用“打”的体罚方式,让孩子懂得服从,本质上是用暴力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意志。用这样的方式培养的孩子,只会成为唯唯诺诺,没有独立思想的人。“奴性教育”培养出来的很可能是“羊子”、“羊女”,孩子的性格会受到扭曲。虽然说,服从与执行也是一种素质,但这种素质是一个学习阶段的孩子首要的吗?对他的人格发展,对他的创造力培养,究竟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我不否认,孩子需要管教,我也不赞成那些一味骄纵的方式,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暴力方式培养出“绵羊”来,恐怕不一定就具备健全的人格或者良好的心理素质吧。他的儿子萧尧说过:“记忆里,只有一次,毫无顾忌地玩,让我感觉到童年的无忧无虑。真希望这样的生活能在童年里多出现几次。爸爸无疑是成功的,但我们也失去了童年时该有的快乐。”
孩子的童年究竟该怎样度过,永远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童年是开发智力的关键时期,玩乐是孩子的唯一任务,这是对孩童教育理念的两极观点,孰是孰非不好断定,也是谁的孩子也摆脱不了现实的困境。但是,快乐的人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境界,而快乐的童年是健康发展的前提。人在幼儿时期不辨是非,需要教育和引导是毋庸置疑的,玉不琢不成器,一定的压力和强制也不可或缺。不是也有研究说,打屁股还可以促进记忆吗?但凡事皆有度。“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这样的理念姑且不论其成效,仅从法律角度讲,是不是与《未成年人保护法》相违背,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如果真的一味暴力相逼,就算很“艺术”,很“科学”,在建设法治国家的今天,也没有任何正义可言。
奇怪的是,这样严苛的、暴力的方式培养出的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进入所谓中国最好的大学北京大学,难道真的是北大的骄傲吗?我倒从中读到了真正的悲哀。唯分数论的弊端在这里暴露无疑。我不是教育学家,找不出不惟分数又怎能体现教育的公平的具体方法,但我还是要说,只惟分数,必然不断结出严苛、暴力方式培养高分学生的怪胎。我没有证据表明这样的高材生一定是高分低能,一定人格有缺陷,一定童年不快乐,但一个被强制顺从的孩子一定没有创造力,一定没有独立人格,一定在工作以后很难适应社会。
其实不知道有人注意过没有,近十年以来,真正事业成功的人士里面,名校毕业的并不多。现实生活中,当年学习好的同学给当年学习一般的同学打工的现象不是孤例。为什么?像萧百佑这样价值取向的家长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不是名校的教学水平差,而是名校招收的学生大多都是“小绵羊”,知识基础好,学习能力强,但是循规蹈矩,创造力弱。看看你身边吧,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狼爸”的教育貌似成功了,但中国的教育却失败了。一个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国度,不会提倡这样暴力培养、压制个性的教育方式,不论这样能培养多么听话,多么顺从的良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