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乐男孩”赴美读书不可乐
(2009-04-01 00:21:26)
标签:
留学可乐商业文化男孩薛枭美国 |
“可乐男孩”薛枭在参观著名的佛罗里达理工大学时,该校校长热情地接见了他,并告诉他:如果他高中毕业愿意到佛罗里达理工大学读书,学校随时欢迎。据报道,薛枭也愿意高中毕业后到美国读大学,现在学校正为他开小灶补英语。(3月31日华龙网)
去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德阳绵竹东汽中学高二学生薛枭和44名同学被埋在废墟下面。08年5月15日晚上7时左右,他从废墟中被救出来,说的第一句话是“叔叔,我要喝可乐,要冰冻的。”他在灾难面前表现出的乐观精神,让他一夜之间成了“名人”,他很快被媒体喻为“可乐男孩”。
“可乐男孩”要到美国念书了,很好,对他个人。但反观起来,却并不可乐。
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的一段时间,我们被“可乐男孩”的乐观精神所打动,来不及思考或者不敢思考背后的问题。现在,应该可以了吧。
在我看来,第一,乐观的男孩从废墟中出来,首先想到的是“可乐”,不管是可口可乐还是百事可乐,都是美国公司经营的成功,反映了美国商业文化令人惊讶的活力。在我们被“可乐男孩”感动的那一刻,可口可乐或者百事可乐(多半应该是可口可乐)又一次成功地进行了推广,薛枭不经意间成了可口可乐公司最廉价、最成功的代言人。不知道中国的饮料商或者食品商怎样想,但是差距就摆在那儿,就体现在危急时刻,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谁。
第二,我相信,薛枭受到美国大学的邀请,并不是可口可乐公司或者百事可乐公司出资,但美国大学之所以邀请薛枭,肯定和“可乐男孩”的身份有关。美国的商业与美国的教育,步调一致,让人羡慕不已。这种一致,不靠国家红头文件规定,而是一种可怕的默契。在中国,实在是不敢想象的。
第三,浸淫在美国商业文化中的中国少年,又被美国的教育所征服,确实值得中国的教育界反思。说实话,如果谁要邀请我去美国读书,我也会欣然前往。中国的教育,高考像鬼门关、上不起大学、学术造假、大学高中化、高分低能等等弊端数不胜数,留学美国,其实是很多人的梦想。薛枭既然有这个机会,当然有权利甚至是必然会选择这条路。
所以,从“可乐男孩”要到美国读书来看,我们不论在商业文化还是在教育领域,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怎么可乐得起来?当然,再一次声明,薛枭是无辜的,他的选择是无可非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