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味儿的中秋节
再过几天,中秋佳节就要到了。
虽然中秋不放假,但一般来说,人们还是会把它视作仅次于春节的传统节日。也许,这要归功于秋高气爽的宜人季节,归功于嫦娥奔月的民间故事,归功于历代咏叹中秋明月的文人们。所以,中秋节是最富于诗意的节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许苏轼的这首词是最合中秋意境的,以至于看见中秋月,就会想到苏轼词。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的诗句为相思与思乡的人们所共鸣。
据说,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爪等果品,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升天,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中秋这一天,还举行别具特色的“拜月”、“闹月”、“行月”、“跳月”、“偷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中国的节日,往往是与食品联系在一起的。过年的饺子或年糕,正月十五的元宵,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等等。月饼本来是用来祭奉月神的供品,后来赏月与品尝月饼成为中秋团圆的象征,因为便于保存,便于包装,慢慢地亲友之间开始“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义”。
但是不幸,现在的中秋节,因为污染,因为都市生活,早已无月可赏,只剩下了月饼。
可怜的月饼,也早已不是传统意义的月饼。近几年,社会风气的变化加上商家炒作的推波助澜,月饼的礼品外延被不断放大,月饼的赠送也不再是简单地表达亲友之间的节日祝福了,出现了形式化、过滥化现象。异化的月饼,变成了民工被拖欠已久的工资,成了民工严重的“画饼”;异化的月饼扮演着物化的“人情”角色甚至被当成拉关系走后门的“公关饼”。
“送你一盒我的,换回一盒你的”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像是击鼓传花的游戏,华丽的月饼,最终把垃圾箱作为自己的归宿。
当前中秋节传统文化传承上已出现断裂,月饼越送越多,但节日的“魂”却消失了,“中秋文化”正在被“送礼经济”所淹没。
孔子倡导什么样的生活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