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孔子遇见隐士

(2007-07-30 19:10:37)
标签:

论语心得

孔子

隐士

分类: 论语心得
  本文参加论语心得征文,敬请当孔子遇见隐士 谢谢

当孔子遇见隐士

孔子胸怀远大理想,亲自率领强大的游说团,周游列国,却不想碰了满头包。但也有收获。孔子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一不留神就出了名,读书人不说了,就是看门人、农民等也都知道他。在没有互联网、报纸、杂志,也没有印刷技术的春秋时代,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比如有一天,子路在石门过夜,早晨守门人问:“你从哪儿来?”子路说:“我从孔子那里来。”守门人问:“就是那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吗?”(见《论语·宪问》),可见,其知名程度恐怕比现今“学术超男”还高。

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毅力固然让人钦佩,但他的内心也不是非常平静。孔子善于学习,把什么人都可以看作老师,从任何人身上都能学到东西。遇见困境,孔子心里也很苦闷,所以很想与隐士进行交流。但是那些隐士不知何故,老是说些玄玄乎乎的话,然后躲开他。

有一次,一个楚国的狂人从孔子乘坐的马车前过去,神叨叨地唱:“凤凰啊凤凰啊!为什么德行就这么衰落了?过去的不用说了,今后的还来得及。算了吧算了吧!现在从政危险啊!”这些话,深深触动了孔子。孔子赶忙下车,想好好和他聊聊。结果,那个人赶紧避开了。孔子怅然若失,眼巴巴看着他越走越远。这一段故事,见《论语·微子》。这个狂人,论语说叫“接舆”。不过,论语的一些人名,特别是布衣或者隐者,不是实指,大多与当时所处的环境有关。比如这时候,孔子乘车,这个人就叫“接舆”;在同一篇中,遇见两个农民,正在一身水一身泥地耕作,就把个子高的叫“长沮”、长相凶的叫“桀溺”。暂且不提。这个狂人来自浪漫的楚国,显然是劝孔子别那么执着,在乱世,应该退隐为上。但漏那么几句话,吊起孔子的胃口,却又躲开了,空留孔子在那里发呆。

现在就说长沮、桀溺。不知道这两人当时在哪里耕地,孔子一行路过,找不到过河的渡口,就派子路向这两位问路。谁知,这两人也好生了得。

子路来到长沮面前,没等张口,长沮问:“那边坐在车上拿着缰绳的是谁?”

子路说:“是孔丘。”

长沮反问:“真的是孔丘吗?”

子路说:“是啊。”

长沮说:“那他知道渡口嘛。”

是啊,孔子知识渊博,又长期在外奔走,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哪里没去过,还不知道路吗?

子路碰了钉子,只好又问桀溺。

桀溺说:“你是谁?”

子路说:“我是子路。”

大概子路也有一定的名气了,桀溺一听,就问:“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

子路回答:“是。”

这个桀溺,人长得凶一些,话也多一点。就开始教训子路:“滔滔浊水,到处泛滥,谁能把它改变?你与其跟从到处躲避坏人的人,还不如跟从躲避世事的人呢。”说完继续耕作,不再理子路。

问了半天,是这样一个结果。子路怏怏不快地回来向孔子报告。

孔子颇为惆怅,说:“我们总不是与鸟兽一起生活吧。我不是人类的一份子又是什么呢?要是天下有道,我才不会去求改变呢。”

这段故事也见于《论语·微子》。隐士劝说子路别再跟从孔子,既然不公平的世界像滔滔浊水那样强大,渺小的个人难以改变它,那就改变自己吧,子路你不如跟我们一起归隐。孔子听了,虽有不被人理解的委曲,但并不打算放弃。同样认为世道不好,隐士想到规避,孔子想到改变。和上一节故事比,孔子的立场更坚定了。

还有一次,子路跟随孔子,走着走着,不知怎么就落在后面。这时候,他遇见一位老人,用拐杖挑着除草工具。子路就问:“您看见老师了吗?”

老人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怎么能说是老师呢?”放下拐杖就开始除草。也许当时天色不早,老人的话虽然冲了点,找不到老师,也要想办法过夜啊。子路只好拱手站在旁边。

看他可怜,老人把子路留下来住宿,杀鸡做饭给子路吃,还把两个儿子介绍给子路相见。从待客的态度和礼节看,老人不是一般的农民。

第二天,子路追上孔子后,把昨晚的情况作了汇报。孔子说:“这是位隐士啊。”果然不是一般农民。孔子要子路返回去再找他。看来,孔子虽然不同意隐士逃避现实的做法,但对这些避世隐居,洁身自好的隐士还是很尊敬的。找他干吗?我想,主要还是出于“礼”,表示自己的敬意吧。

子路回到老人家,老人已经不见了。

这回,子路对隐者有个评论:“不去做官,是没有道理的。长幼的秩序既然不能废弃,那君臣的关系又怎么能废弃呢?想使自己一身干净,却破坏了伦理。所以君子出来做官,就是履行义务。当然了,现在的世道,道义行不通,我们也是知道的啊。”这和孔子是一个观点。

这个故事,也在《论语·微子》中。这三章,读起来像小说,最生动的,是几位隐者的形象。寥寥数笔,接舆的狂而神秘,长沮的傲而寡言,桀溺的冲而直率,老人的善良含蓄,已经历历在目。子路虽然屡屡被人奚落,但毫无怨言,在孔子的感召下,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孔子敬重隐士,却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主张,并且以自己的言行感染了弟子。奇怪的是,孔子与隐士从来没有面对面交流过。接舆和老人都是属于含蓄型,点到为止,孔子真的要和他们接触了,他们就躲开了。难道隐士怕自己的水平说服不了孔子吗?长沮和桀溺有机会与孔子相见,也许是桀溺的表述很明白,孔子认为没必要当面讨论,所以就错过了吗?这几章,粗看,似乎有某种戏谑的成分。在批孔的岁月里,这几章作了改编,成为“丧家狗”的生动事例。但细看,却不无悲壮,我们看到了孔子坚忍不拔的伟大的人格魅力。当孔子遇见隐士

 

 

 

 

·仕而优则学                   投票

·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投票

·发现孔子的《君子守则》       投票

·以德报怨,何如?             投票

·孔子最尴尬的事:路遇阳货     投票

·人知与知人                   投票

·论语中的贫富观               投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