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平安建设家庭谈天说地观点 |
分类: 杂文篇 |
创建平安家庭=家家户户挂牌?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某地在开展这项活动中,为达到平安标准的所有家庭挂牌,并被上级领导作为经验,强行在更大范围推广,作为验收“平安社区”的前提条件。
笔者认为,这一作法不妥。
其一,对构建和谐社会不利。平安家庭的标准看似明确,其实笼统。其标准中有守法之家、文明之家、安全之家、富裕之家、学习之家等等要求,可严可松,难以量化。不知道家里被盗了、家人下岗了还算不算“平安家庭”,责任谁负。在实践中,只有家庭不太和睦,家庭成员中有人违法犯罪等情况,才不予挂牌。可是,家有不幸,已经够难过,本来就在人前抬不起头。一栋楼里面,就那么三五家不挂牌,等于把这些人孤立起来,无异于往人家脸上啐了口唾沫,伤口上撒了把盐。这种撕裂群体的作法,不禁让人想起文革中的“黑五类”。如果家有小孩,其自卑心理会影响一生。
其二,与构建“节约型社会”相违背。据说,只有当平安家庭达到90%以上的社区,才有资格评定为平安社区。这样,在一个地区,达到平安标准的家庭毕竟占大多数。一个十万户家庭的城市,按照70%达标计算,要挂7万个牌子,即使最简陋的牌子,成本也在1元以上吧?如果这个经验在全国推广,没有几个亿恐怕下不来。再说,在平安家庭的标准里,勤俭节约也是一条。全面挂牌的作法,无异于自掌其嘴。
平安家庭,重在创建。让老百姓知道,让老百姓参与,让老百姓享受创建成果是衡量的标准。一定的内容肯定要有一定的形式,但不扎扎实实练“内功”,只在形式上求“突破”,就成了形式主义。挂牌,虽然也能达到扩大宣传面,强化群众参与意识的目的,但因其显而易见的副作用,笔者认为实在不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