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杂文篇 |
给“鱼”又授“渔”才是育人之道
据报道,广州实施中小学生交通安全联系制度,向学生发放“交通安全卡”,学生的交通违章情况将由交警记录在卡。今后,中小学生的遵守交通法规情况将纳入“道德操行评价”中,违章严重的,要扣操行分,还会影响参评三好学生。笔者认为这个作法好。
这个作法好就好在它维护了学生的根本利益。中小学生因为年龄小,判断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差,成为交通安全的“重灾区”。 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牵动每一个家庭,因此社会各界高度重视,采取了各种各样措施来确保学生安全。良好的外部环境当然是十分必要的,但作为交通的参与者,中小学生自身遵章守纪也不可或缺。家长不可能每时每刻陪同孩子出行,大的交通环境再好,也还存在隐患,而中小学生是不是能够遵守交通规则,既关系到交通秩序是否有序,也关系到孩子自身是否安全。从小培养良好的交通意识,将使他们受益终身。
这个作法好就好在它使学生的“道德操行评价”有了实际的内容。思想品德课使孩子懂得了礼仪荣辱,但毕竟是理论。育人不仅要使孩子“知”,还要使其“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道德理念,通过教育已经深入人心。道理人人懂,但怎样做到,怎样体现在生活的细节中,却是非常复杂艰巨的课题。仅有说教是不够的,正确的导向和一定的激励机制也是必要的手段。中小学生实行“交通安全卡”制度,正是这样一个具体的实践,值得肯定。
这个作法好就好在它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据我了解,中小学生在学校的许多行为表现都纳入到“道德操行评价”中了,比如不随地吐痰,不踩踏草坪,不打人骂人等。安全第一,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更甚于其他要求。而且其难度并不大,是这个阶段孩子应该能够达到的。交通安全与“道德操行评价”挂钩,有利于孩子将遵守交通法规变成日常行为习惯,对于提高公民道德水平是一个促进。
孩子总是要长大的,要独自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我们在为他们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的同时,教会他们适应社会的本领,既给“鱼”,又授“渔”,才是育人的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