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义
(2014-05-21 16:19:17)
标签:
理想主义象形书坊王小波《立春》文化 |
分类: 时评随笔杂谈诗歌 |
文/子夜的昙
(每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内心深处都藏着一个“改变世界”的阴谋。正因为此,他们才把理想主义摆到了众人皆看得见的地方,)
象形书坊,老宋有些落寞地说:你看,你来了这么久,这里没有进来一个人。而在这句之前,老宋在说搬到交大路以前的象形书坊:装修得真是很有特色,
在我看来,老宋不是在抱怨,相反,我感觉到他的眼神里透出的是一种悲悯。被贴上“理想主义者”的标签行走多年,这个词已经融进老宋的骨子里面。他的这种悲悯,也是一种不理解,他想不明白,在这样一个多读一点书便可以在人群里显得出类拔萃的时代,为什么他提供这么一个可以免费看书交流的场所,买账的人并不是很多。
老宋的书坊位于一个大型商场的入口处,商场里的人潮涌动,与老宋书坊的清冷形成强烈对比。这便是理想与现实、精神与物质的真实写照。
在旁人看来,理想主义者都是专注地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另类,但这并非是理想主义者的本意。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他们并不会想要去改变谁,但他们从内心还是渴望多一些同类,而且,在我看来,每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内心深处都藏着一个“改变世界”的阴谋。正因为此,他们才把理想主义摆到了众人皆看得见的地方,不仅仅是老宋,“不远树下的院子”的那些理想主义者们,也是这样。
其实又何止是理想主义者不理解这个世界,同样,这个世界的人也不理解他们。在很多人看来,理想主义者都是一群不食人间烟火的呆子,甚至会认为那是一种毛病。很多人并非是不相信理想主义,而是发自内心的“不屑”。
但显然这种观念还停留在不知道多少年前,这也从侧面说明人们已经有多久没有去关注过理想主义了。理想主义者并非排斥物质的一群,就拿“不远”和老宋来讲,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都练出了足够支撑自己“玩”理想的个人能力。他们很多时候也很想证明,过得像“我”一样,并不会变得很悲摧,甚至会过得比很多人都好。
理想主义因此被划到了现实成功的对立面,而且还很有点势不两立。几乎每个人在谈到自己放弃理想的原因时,都会为自己辩解说是“生活所迫”。这确实是一个理直气壮的理由,但也正是令理想主义者崩溃的地方。
顾长卫的电影《立春》,用一种很矫情的方式来述说理想主义者的悲惨下场,其实在我看来,与其说他们是一群理想主义者,不如说他们是一群有着心理疾病的偏执者,现实中的理想主义者或许并不认同这些人代表自己,但电影做成那样,或许代表了大多数人对理想主义者的真实看法。我认为电影并不像是为理想主义者张目,他想表达的或许正是“理想是个屁”。
我从来认为,选择理想付出的代价并没有想象的大,得到的或许还比想象的多得多,但没法,更多的人并不敢拿自己的安全感去实践一下。就如王小波所说,不管人也罢,动物也罢,都很难去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他会羡慕那头特立独行的猪,不会对被人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