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书评影评 |
一、童年.紫色苜蓿
1、吹笛少年与打猪草的少女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旭水河。清澈,见底,河水很欢快地流。两岸都是高大的榕树和槐树,榕树和槐树的旁边,住着很多人家。房子全都是青砖灰瓦,有漂亮的翘檐和高高的风火墙,典型的川南民居风格。围墙里的院子,除了栽些常见的花草,大多人家都种有昙花、黄桷兰和无花果。无花果树长得很大,有一些树枝便伸出了墙,每到秋天,上面黑里透红的无花果便会惹来一群群调皮的孩子。孩子们或一人踩着一人的肩,搭成人墙,伸手摘果子。或在竹杆上套上铁丝环,伸到茂密的树叶底下,手轻轻一动,无花果便滚落到地上,早在地下伸长脖子候着的孩子便一哄而上,抢地上的果子吃。大多的孩子其实并不怎么喜欢无花果的味道,虽有甜味,但也涩口。摘无花果,其实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游戏,并代代相传。
香喷喷的黄桷兰几乎无人不爱。用细细的白线串了,两朵一串,挂在衣服的扣子上,奇香。也有挂蚊帐里的,可以驱蚊子。家里有小孩的人家,一般爱将黄桷兰泡在白酒里,孩子被蚊子叮了,皮肤过敏身上起疱了,用黄桷兰酒擦擦,很见效。而只在晚上盛放的昙花也是普遍地栽,夏末秋初,家家户户的昙花次第开放,有情调一点的人家会守夜等着看昙花怒放,大多数人家都是任昙花深夜独放,懒得去打搅。家里条件好点的,在第二天一早,会用剪刀剪下已经开过的昙花,割上一点猪肉,或煮昙花肉片汤,或炒昙花肉片,甚至做成昙花粉蒸肉,也算打一下牙祭。
旭水河几乎绕了整个城。县城里的所有人几乎都是在旭水河边长大的,即便家不住在旭水河边的,童年的时光可能也多半耗在旭水河。就是长大了,旭水河也是年轻人谈情说爱的好去处。结婚了,成群的媳妇也都在旭水河里洗衣洗菜。
我爸和我妈其实应该算是在旭水河边认识的。我爸的家就在旭水河边上,我也是在河边的那间老屋长大的,老屋至今都没有拆。我爸从小文艺细胞浓厚,喜欢吹笛子,在县城有“第一笛”之称。老爸每天都要临河吹笛,吹得如痴如醉。那时的他并不知道,还有两位少女听他吹笛也听得如痴如醉。那两位少女便是我妈和我姨,她们俩每天都要在放学后去旭水河边打猪草,每次打猪草都会听我爸的笛子听得入神。我不知道我妈是否就是在那时开始对我爸芳心暗动的,我只知道那时我爸并不知道还有两个美丽的少女每天就着他的笛声打猪草。
前一篇:大学为什么就不能培养"蓝领"?
后一篇:中国爸爸不知道孩子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