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红楼梦》贾元春的判词
(2018-11-15 14:56:43)分类: 红楼梦研究 |
金陵十二钗正册第二首判词解读: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贾元春的判词历史上已经多人解读,然终不能使人感觉贴切。笔者认为,要正确解读其判词,必须先确认《红楼梦》的真正作者,了解了作者的复杂背景,知晓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才有可能正确解读。
在确认冒辟疆是《红楼梦》作者之一的前提下,笔者试解读如下:
一、历史背景
《红楼梦》的创作意图之一就是将“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的“半世亲见亲闻的这几个女子”如实地“闺阁昭传”。并在书中隐晦地抒发出对爱妾董小宛和其他几个女子的深深思念之情,同时也暗中追悼了亡明。在闺阁中对冒辟疆影响最大的就是其爱妾董小宛。董小宛是金陵八艳之一,冒辟疆不仅与金陵八艳交往甚深还与其他众多才女亦有交往。从《红楼梦》书中可看出,元春被选为贤德妃,说明了其有超群的外貌和贤德的品性,能成为“凤藻宫尚书”也就是说能成为皇帝身边的秘书,说明了其知书达理并有着良好的文化修养。在诗词歌赋方面也是金陵十二钗中的佼佼者,省亲时其言行举止、尊老爱幼等各方面的表现都与董小宛极为相似。虽然不少人认为林黛玉的原型是董小宛,笔者仅从林黛玉讽刺刘姥姥“母蝗虫”一节就可看出,董小宛决不会有此言谈举止。笔者认为贾元春的原型就是董小宛。笔者认为: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人优点的组合尚可以认为是暗喻董小宛。其他闺阁才女则对应着作者平生所见的其他许多优秀女子。
对比阅读一下清朝顺治皇帝追忆董鄂妃写的文章《孝献皇后行状》和冒辟疆追忆董小宛写的文章《影梅庵忆语》,两篇文章追忆的是同姓不同名的人,但从字里行间感到就像是追忆同一人。《孝献皇后行状》文中追忆董鄂妃“其事朕如父,事今后亦如母,后自入宫掖数年,行已谦和,不惟能敬承皇太后,即至朕保姆往来,晋接以礼,亦无敢慢。”文中隐隐透露出董鄂妃与顺治皇帝和皇后在年龄上的差别,也表露出董小宛敬上爱下的可贵品质。这一品质在《影梅庵忆语》中也有详尽地描写。社会上公布董小宛死亡时间是顺治八年正月初二(1651年1月22日),这一年顺治才14岁,董小宛已27岁,两人相差13岁故有“事朕如父,事今后亦如母,”一说。
在历史正史中,清朝顺治的后宫里其她妃子的画像都被保留下来,唯独没有收录董鄂妃的画像。笔者认为,若收录董鄂妃的画像,与董小宛画像进行比较就会将董小宛去世的谎言大白于天下。从《红楼梦》第18回中的一句话:“半日,贾妃方忍悲强笑,安慰道:“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这时不说不笑,反倒哭个不了,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能一见!”说到这句,不禁又哽咽起来。”这“不得见人”也印证了董鄂妃就是董小宛。
董小宛之死一直是一大悬案。历史上流传董小宛是因肺病复发不治,逝于如皋。但后人发现如皋董小宛墓中随葬之物俱在,唯独不见骨骸。冒辟疆的结拜好友张明弼曾写过《冒姬董小宛传》,书中写到董小宛之死时,用了“以劳瘁病卒”和“其致病之由和久病之状,并隐微难悉”等词句。后人据此猜测,书中张对小宛生活遭遇和嫁后的生活细节都描写得很细致,但为何对小宛的病情却只有几句轻描淡写的话
?张既然是冒的好友,对董的病情不会一无所知,难道有什么难言之隐吗?其实,冒辟疆写的《影梅庵忆语》中对董小宛去世的描写也仅仅是冒辟疆和董小宛两人的梦中所见。一句“岂死耶?”说明就是在梦中也都没有明确写明董小宛已去世。能作为已去世的证据吗?
请参见《影梅庵忆语》:“三鼓别去,余甫著枕,便梦还家,举室皆见,独不见姬。急询荆人,不答。复遍觅之,但见荆人背余下泪。余梦中大呼,曰:“岂死耶?”一恸而醒。姬每春必抱病,余深疑虑,旋归则姬固无恙,因间述此相告。姬曰:“甚异!前亦于是夜梦数人强余去,匿之幸脱,其人尚狺狺不休也。”讵知梦真而诗谶咸来先告哉?”
冒辟疆在梦中未见董小宛去世,即使所梦成真,当然还是未见去世。董小宛梦中所见自己也只是被强人掳去,即使董小宛所梦成真,也只是被掳掠!分析文中所说进一步证明董小宛没有去世,只是被强人掳掠。
我们再看【《董妃行状》考证——兼论《影梅庵忆语》中董小宛身世】 赵乐的硕士论文。论文中说:通过对《御制董妃行状》、《影梅庵亿语》隐微艺术的解读以及相关之文献的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所谓《御制董妃行状》,非顺治亲笔所撰,乃金之俊受命所为,其所
述董鄂妃之来历,多系作伪之言,并非“信史”。
(ニ)董鄂妃不是满人,而是汉女。汉改满籍,托为满大臣部硕之女者。
(三)董小宛被掠,辗转入宮一事,三百年来故老相传,影响深远,通过对《御制董妃行状》、《影梅庵忆语》隐微艺术的解读与之有关文献的分析研究,笔者倾向冒氏之妻小宛,辗转入宫一事为真。
按照如皋冒廉泉先生的考证(参见),《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的原型应是冒辟疆生活了几十年的水绘园。作者身居其境,著书时当然能信手拈来。
按照公布于世的说法,董小宛于1651年去世。三年后的1654年,不为官不为商的冒辟疆竟能拿出巨资特邀海内著名的工匠将水绘园重整,这重建水绘园的巨资从何而来?当时冒辟疆的家境如下:1645年冒家在清兵南下时举家南逃,"仆婢杀掠者几二十口,生平所蓄玩物及衣具,靡孑遗矣",可谓家财散尽;冒辟疆父亲冒起宗为官刚直廉洁,居官数十年,行贿请托无人敢入,官端州时不取一砚,人讥“笨伯”,1650年去世,应该没遗留下多少财产。巨资总应有来源,可从另一方面佐证1651年董小宛并没有去世,而是被掳掠进宫。此事对高贵的皇帝和对世代官宦望族的冒家来说都是不光彩的,因此官府强迫冒辟疆著文宣称董小宛已去世。1651年董小宛进宫,1656年顺治皇帝被她的气质和才气所倾倒,将其立为贤妃,立为贤妃仅仅一个月后又册封为皇贵妃。在立妃前后,皇上拨了巨资对她入宫前的居所水绘园进行了重整,投入巨额皇资重整后的水绘园驰名遐迩。这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皇宫不发话冒宅人员不可随便进入。因此就有了《红楼梦》第23回“如今且说那元妃在宫中编次《大观园题咏》,忽然想起那园中的景致,自从幸过之后,贾政必定敬谨封锁,不叫人进去,岂不辜负此园?况家中现有几个能诗会赋的姊妹们,何不命他们进去居住,也不使佳人落魂,花柳无颜。却又想宝玉自幼在姊妹丛中长大,不比别的兄弟,若不命他进去,又怕冷落了他,恐贾母王夫人心上不喜,须得也命他进去居住方妥。命太监夏忠到荣府下一道谕:“命宝钗等在园中居住,不可封锢;命宝玉也随进去读书。”从此,冒辟疆等就可在水绘园内著书写诗,会见宾客。冒辟疆退隐山林重整水绘园后,天下的文人义士纷纷慕名而来。有学者作了一个统计,民国四年出版的《中华名人录大辞典》选入的明清名人中就有130余人到过水绘园。
二、判词解读
《红楼梦》第五回:贾元春 的判词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二十年来辩是非”: 顺治元年(1644),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建元弘光。顺治十五年吴三桂攻入云南,入缅甸俘获永历帝朱由榔,1662年永历帝与其子朱慈煊被吴三桂绞杀于昆明,标志着从1644年到1662年长达近二十年的南明政权终于灭亡了。
抗清义士夏完淳讽喻弘光政权的诗:“二十年来是已非,不开画阁锁芳菲。哪堪两院无人到,独对三春有燕飞。”。“二十年来是已非”说的是南明政权延续了二十来年,至今已面目全非,不可收拾了。因此,“二十年来辩是非”说的是南明政权已确认灭亡,恢复大明王朝已无可能。在董小宛这位“凤藻宫尚书”的辅佐下,清朝已从初时的大乱逐渐走向了大治,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础。
“榴花开处照宫闱”:榴,肚大多籽,暗指怀孕,“榴花开处照宫闱”是暗喻董小宛因为生育皇子而母以子贵。
董鄂妃于顺治十三年(1656年)被封皇贵妃,在为董鄂妃册封皇贵妃头衔时,举行了空前绝后的典礼,同时大赦天下。 顺治十四年(1657年),董鄂妃生下皇四子,顺治大喜若狂,立即又大赦天下,举行盛大庆典,并大有要将皇四子立为太子的意思。
“三春争及初春景”:
“虎兔相逢大梦归”: 董小宛于1651年去世,参见《影梅庵忆语》第二卷,“元旦次日,求见老母,始瞑目。”就是说董小宛具体去世时间为1651年1月2日。在此请特别注意:从阳历来看1650年是虎年,1651年是兔年,1651年1月2日正是前后两年相交之时。清初之时使用农历,虎年与兔年的分界点应是立春这一节气,这里又故意将公历与农历相互混淆,将1651年1月2日暗喻为虎兔相逢之日。
又参见《影梅庵忆语》第四卷:“三鼓别去,余甫著枕,便梦还家,举室皆见,独不见姬。急询荆人,不答。复遍觅之,但见荆人背余下泪。余梦中大呼曰:“岂死耶?”一恸而醒。姬每春必抱病,余深疑虑,旋归,则姬固无恙,因间述此相告。姬曰:“甚异!前亦于是夜梦数人强余去,匿之幸脱,其人尚狺狺不休也。讵知梦真而诗谶咸来先告哉?”文中是通过描写冒辟疆和董小宛两人各自的梦境来叙说董小宛是如何去世的。这种描写正与大梦归相吻合。“虎兔相逢大梦归”描写的就是董小宛于1651年1月2日在大梦中去世。
《红楼梦》第九十五回写道:“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甲寅年是虎年,紧随其后的乙卯年是兔年,元妃的去世时间恰与“虎兔相逢大梦归”相吻合。董鄂妃的薨日是1660年八月十九日,与元妃薨日的农历日相同、月份不相同,为了与“虎兔相逢大梦归”相吻合书中只有将八月改为十二月。可见书中也暗中悼念了董鄂妃的薨日。
贾元春 判词共四句话,前两句说的是国家和宫闱中的大事,后两句说的是董小宛的经历。
三、结论
通过对贾元春判词的解读,我们可看出《红楼梦》中的贾元妃对应的就是现实中的董鄂妃,暗中对应的就是冒辟疆的爱妾董小宛。只有认定了冒辟疆是《红楼梦》的主要作者,才有可能完美的解读出“其中味”。
自此,笔者方体会出作者著书时的心态——真真是“一把心酸泪”;不了解作者的复杂经历,确实是“谁解其中味”。
注释:
《隐藏在大观园中的如皋水系 》
本文作者